民间素有“三九冷不冷,看九月初六”的农谚,今日恰逢农历九月初六(2025年10月26日),人们不禁要问:这句古谚有何科学依据?今年冬天是否会迎来极寒天气?结合气象学规律与近期气候特征,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农谚背后的气候逻辑
“三九看九月初六”的核心在于观察节气节点的天气表现。九月初六通常处于寒露至霜降过渡期,此时北方冷空气开始频繁南下。若此日出现明显降温、阴雨或大风天气,往往预示西伯利亚冷高压形成较早,冬季寒潮活动将更活跃。气象记录显示,2016年九月初六前后我国中东部遭遇强冷空气,当年冬季便出现了-12℃的极端低温;而2020年同日气温偏高,冬季则呈现“暖冬”特征。
![]()
二、今冬气候预测的关键指标
1. **拉尼娜现象持续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赤道太平洋海温仍处于弱拉尼娜状态。历史数据表明,拉尼娜年我国冬季偏冷概率达70%,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可能面临阶段性低温雨雪。例如2008年南方雪灾就发生在强拉尼娜背景下。
2. **北极海冰异常减少**
2025年9月北极海冰范围创历史同期第二低值(较1981-2010年平均减少40%)。海冰消融会削弱极涡稳定性,增加寒潮南下的频率。2018年冬季的“霸王级”寒潮便与北极海冰锐减密切相关。
3. **欧亚积雪提前增加**
卫星监测显示,10月中旬西伯利亚积雪面积较常年偏多15%。积雪反射阳光会增强冷高压强度,可能引发11-12月的寒潮提前爆发。这与农谚“九月初六阴雨冬必寒”的观察逻辑不谋而合。
三、区域差异化预测
- **北方地区**:东北、内蒙古东部今冬气温可能较常年偏低1-2℃,黑龙江局部或现-35℃极端低温。但京津冀地区因城市热岛效应,低温持续时间或缩短。
![]()
- **长江流域**:湖北、湖南等地需防范2008年式持续雨雪冰冻,12月下旬至1月中旬为高风险期。
- **华南地区**:受海洋调节影响,整体偏暖概率较大,但1月可能有3-5次强冷空气南下,粤北山区需防霜冻。
四、应对建议与科学验证
1. **能源保障**:参考2021年北美极寒停电教训,建议电网企业提前检修输电线路,储气库保持90%以上库存。
![]()
2. **农业生产**:冬小麦种植区可采用“深播浅覆土”技术,果树主产区需准备防冻剂和烟雾发生器。
3. **健康防护**: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日温差≥10℃时)建议晨练推迟至上午9点后。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气象学已能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如ECMWF预测系统)提前40天给出较准确预报。中国气象局将于11月初发布正式冬季气候预测,届时可验证农谚准确性。从目前数据看,今年冬季大概率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特征,1月下旬至2月上旬可能迎来最强降温过程。
![]()
结语
传统农谚与现代气象科学在此刻形成有趣对话。尽管“九月初六”单一指标不能完全决定冬季气候,但其作为早期信号的价值不容忽视。建议公众关注11月官方气候预测,同时做好防寒物资储备——毕竟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极端天气的“黑天鹅”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