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创刊记
作者:贾士祥
《生活报》是黑龙江日报社于1984年10月创办的。当时的《黑龙江日报》年近四旬意气风发,再添“子报”更是一桩喜事。
在纪念《黑龙江日报》创刊80周年之际,回忆40年前创办《生活报》的情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当初主持创办这张报纸的同志,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戚贵元、张国昌等同志),健在的同志也已经年逾古稀。如今回望这段创刊岁月,我们应铭记报社几位老领导,是他们以卓越远见与艰辛付出,为这张报纸的诞生筑牢了根基。
作者生活照
在当时社领导班子里,我是“小”字辈的。记得是在1984年4月份,我刚从党校学习回来,在一次编委会上,听到戚贵元同志谈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读者对报纸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我们打算办一张“为城市居民服务”的报纸。会上,国昌同志还简要谈了这张报纸的读者定位、服务内容等设想。
过了些日子,再次开编委会,专题讨论创办这张报纸的问题。这次,国昌同志谈得比较详细,记得他谈到了创办这张报纸的目的、办报宗旨、服务对象、报纸风格、刊期、版面等具体问题。回想起来,他说的主要意思有:这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报纸,要直接到普通市民当中去,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务。他还解释说,所谓“服务”是“全方位”的,包括:引领和倡导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现代生活理念,批判和抵制低级庸俗、消极落后的思想。密切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生儿育女、升学就业、居家理财、休闲娱乐等“琐事”。还要大胆干预、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排忧解难。报纸版面虽然小,但思想格调、文化品位不能低,既要通俗易懂,充满情趣,让普通市民喜闻乐见,又要不失大气与高雅。坚持多发独家新闻,决不要为了“轰动效应”去报道那些不负责任的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马路新闻”,报纸一开办就要打好这个底。大家同意国昌同志提出的意见,顺着这个思路,编委们提出了一些补充意见,出了一些好的主意,大家对办好这张报纸很有信心。
《生活报》创刊号
由国昌同志负责向省委写正式审批报告,由我去联系人事和各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织队伍、协调印刷、安排办公场所、沟通邮局等筹办事项。会议决定抽调理论部副主任冯东海同志担任《生活报》副主编,抓紧推动,力争在国庆节后正式出版发行。
刚刚组织起来的一班人马都比较年轻,热情很高,经过紧锣密鼓地操办,报纸在1984年10月6日正式出版了。值得一提的是,《生活报》印出来后,编辑、记者抑制不住喜悦和激动的心情,顾不得连日来的劳累,全体人员一夜跟班,等到高速轮转机一开动,第一批报纸刚一印出,便分成几路,敲锣打鼓地去沿街叫卖。我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也参与到了他们卖报的行列中,早晨5点多钟便一起来到火车站广场。卖报时遇到了麻烦,受到了站前警察和市场管理人员的制止,我和他们交涉时,惹怒了一个“领导”模样的人,便强行把我关进了车站里的拘留室,小半天后经报社出面“营救”才被放出。后来我写的一篇《卖报记》,记的就是这件事,在《生活报》创刊10周年时发表了,目的是让后来人了解当初的《生活报》是在怎样艰难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
《生活报》创刊40周年专刊
从诞生之初,《生活报》便与城市同频共振、与市民冷暖相依。它如一股鲜活力量,悄然融入城市文化的肌理。这份聚焦生活、贴近日常的报纸,很快走进百姓生活,既填补了此前民生资讯的空缺,更搭建起一处可栖可依的精神港湾,成为读者不可或缺的心灵陪伴。
(作者贾士祥,系原黑龙江日报社社长。)
策划:井洋 文天心;执行:于晓琳 许晓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