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6 年奥运会的申办窗口尚未正式开启,中国三座有实力的城市 上海、广州、成都,目前均未提出申办计划。
国际奥委会向中国递出 2036 年奥运邀请函,接连三次伸出橄榄枝,甚至抛出 “北上广联办可省三成预算” 的诱惑,得到的回应却只有一句客气而坚定的 “暂不考虑”。
![]()
从抢破头到没人理,奥运这颗曾让全球趋之若鹜的 “香饽饽”,为何成了中国一线城市不愿接的 “烫手山芋”?
奥运会的账本不好算,越来越少城市愿意接盘
过去申办奥运,是拼资源、拼面子的 “国家级竞赛”,谁抢下主办权,谁就能在国际舞台上露脸。现在,越来越多城市开始精打细算。奥运会带来的不只是短期的关注度,还有长期的财政负担。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曾被视为商业化转型的范本,靠赞助和电视转播权盈利超 2 亿美元。北京 2008 年奥运会也实现了正向收支,在当时被誉为 “高效运营” 的典范。但那之后,大多数奥运项目都没能延续这份 “盈利神话”。
![]()
2004 年雅典奥运会留下的,是 80 亿美元的债务和大量废弃场馆;2016 年里约奥运会的财务窟窿超过 20 亿美元,至今仍有项目未完全结算;东京 2020 奥运会虽因疫情推迟举办,但最终开支超过原预算一倍以。
据日本《读卖新闻》专项核算,东京奥运会最终净亏损超 210 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包含赛事延期产生的额外防疫、退票处理等成本,其中奥组委直接运营亏损约 15 亿美元。
国际奥委会并非没意识到这个问题,2019 年,他们启动 “新规范” 改革,自此允许多城市联合申办,甚至可以跨国合作,意在降低主办城市的负担。然而改革成效有限,从数据看,改革已实现申奥成本降低 80%,且 2036 年奥运会潜在申办城市数量已达两位数。
东京奥运的教训仍历历在目,巴黎 2024 只能选择 “节俭办赛” 来应对财政压力,场馆多采用现有设施,甚至将埃菲尔铁塔下设为临时比赛场地,其碳排放量较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和 2016 年里约奥运会平均值降低 54.6%。
![]()
如今奥运会的 “经济账” 越来越不好算。城市若不具备强力财政支撑和完善基础设施,贸然申办,往往容易陷入 “赔钱赚吆喝” 的循环,上海、广州、成都显然已经看清这点。
花几百亿打造一场不到半月的赛事,回报并不确定,对城市发展反而可能是负担。
谁掌握规则,谁就主导游戏
奥运会的另一个现实,是 “比赛之外的较量” 越来越多。申办城市不仅要面对经济压力,还要接受规则制定上的不平等。规则看似统一,执行时却常常向特定国家或地区倾斜。
以赛事项目为例,欧美长期主导的项目几乎从未被削减,像马术、高尔夫这样受众群体较小但成本极高的比赛始终稳坐奥运名单,反观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优势项目,调整频繁,影响显著。
![]()
运动员参赛资格也频现争议,2024 年巴黎奥运会前夕,巴黎市长公开反对俄罗斯运动员参赛,即便这些运动员已获国际奥委会批准。这一举动打破了 “体育非政治化” 的基本原则,凸显奥运平台越来越受地缘政治干扰的现实。
裁判判罚问题同样引发不满,2019 年男篮世界杯期间,中国队在主场比赛中遭遇多次争议判罚,比赛结果直接影响晋级形势;这样的争议让不少国家对奥运会的公正性产生疑问。
目前其 15 个专门委员会中,欧美国家代表占比约 55%,亚洲国家代表占比 23%。2024 年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李玲蔚当选执委会委员,进一步提升了亚洲话语权。规则设定、议题讨论、赛事安排,发达国家仍掌握主要主导权,发展中国家参与度有待提升。
![]()
从面子工程到理性转身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曾表示,中国至少有十座城市有实力承办奥运会。这句话并非溢美,而是实情。基础设施、组织能力、城市影响力,中国在全世界都属前列,但这次中国三城暂不申办,不是因为办不了,而是因为不想办。
上海曾在 2018 年进行过一次 2036 年奥运会申办可行性研究,预算 64 万元,内容涵盖场馆布局、城市交通、财政测算等多方面。
![]()
最终,结论是:申办成本高、回报周期长,不具备足够的战略意义,此后,上海市明确表示 “目前尚没有申办奥运会的计划”,未来将资源优先投向民生、科技、教育等领域。
广州和成都的态度也不含糊,成都市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并不清楚是否有申请计划”,四川省体育局则强调 “官方没有发布就是没有”;
截至 2025 年 10 月,广州市尚未发布相关申办声明或否认公告。这三座城市有一个共同点:都经历过大型国际赛事的组织经验,具备承办能力,却出奇地一致选择了 “不参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 2022 年冬奥会,中国已经通过两次高质量的主办工作,展示了国家形象和组织能力,无需再靠一场奥运会来 “证明自己”。
![]()
2024 年粤港澳大湾区成功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2025 年成都将举办世界运动会,2027 年体操世锦赛也已落户成都,这些举措表明中国仍在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只是更注重赛事与城市发展的适配性。
奥运会的下一步,要靠自身改革挽回信任
曾经象征全球团结、体育精神的奥运会,如今一再陷入财政泥潭、政治干扰、规则争议。中国三城的暂不参与,国际奥委会也在寻求出路,他们正在推广多国联合申办模式,例如 2025 年 7 月卡塔尔已启动 2036 年奥运会申办程序,计划联合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共同举办。
![]()
数字化观赛体验、线上互动平台也成为新方向,希望以此降低主办成本、扩大观众基础。问题是,即使形式创新,核心问题没解决 —规则不透明、公平性不足、成本控制困难,这些依旧存在。如果奥运会继续沿着 “高投入低产出” 的路径前行,未来的申办热情只会越来越冷。
![]()
奥运会要想再次赢得城市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摆脱 “烧钱工程” 的旧模式,回到公平、公正、节约、本真的起点。否则,冷场将成为常态,光环终将褪色。
信息来源:
环球网:2023-10-11:上海要申办奥运会?上海市体育局:目前尚没有申办奥运会的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