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青浦区融媒体中心匠心制作的
《角里来信:古貌新韵,品读角里》
系列短视频
从10月7日起温情上线
我们以四封视觉化的“信”为媒
邀您在“古貌新韵”中
一同深度“品读角里”
![]()
“古貌新韵”从《烟火手札》的市井滋味,《文脉手帖》的千年风骨,《传承家书》的匠心接力,到《活力请柬》的古今碰撞,四个维度,层层递进。我们不止于记录“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形貌,更着力解读其神韵——在漕运古道的流水中、在放生桥的石缝里、在世代相传的匠心里。让我们一同拆阅这些来信,重新发现一个既承载着“衣被天下”厚重历史,又跃动着当代脉搏的朱家角。
![]()
角里古镇的“貌”,是三十六座古桥挽起的流水人家;而这里的“韵”,是流淌了千年的漕运故事,是文脉风骨,更是弥漫在市井烟火中,那份随心所欲的舒坦自然。
![]()
《角里来信:古貌新韵,品读角里》
第二封《文脉手帖》“寄信人”
——朱家角本土作家,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支希钧
今天,他翻开“百年梦想家”陆士谔的超级预言
打开角里千年文脉的钥匙
![]()
![]()
相关补充:陆士谔(1878—1944),朱家角人,上海名中医。27岁赴上海边行医边写小说,先后创作小说一百余部。他创作的幻想小说《新中国》在一百年前就预言万国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为此上海建成了地下跑的火车,天上开的汽车,商店多卖国货,洋人学中国话……此外,陆士谔还著有《陆士谔医话》《陆评温病条辨》等医学著作。
![]()
《文脉手帖》动线示意图:
陆士谔雕像前(起点,翻开《新中国》)
↓(登船启程)
漕港河→市河(弥陀湾)(船上开场,承古启今)
↓ (拜访开始)
⛺东湖街·居雅堂(对话收藏家,触摸明清风骨)
↓ (步入里弄)
迴珠坊(探访青浦最早自来水,解读海派基因)
↓ (叩访古宅)
席氏厅堂(解读砖雕密码,聆听守护故事)
↓ (跨桥思史)
永丰桥(回望抗战岁月,感悟文人铁骨)
↓ (书信传情)
大清邮局(寄信未来,文脉传承)
![]()
角里的清晨,是一幅在静谧中徐徐展开的感官画卷。起个大早,避开人潮,登上一叶摇橹船,独享水乡最本真的韵味。从漕港河驶向市河,烟火人家转入佛音渺渺,水岸倒影的景象仿佛古今对望,若能静下心来,过往鱼市、米市、茶楼、酒肆等人头攒动的繁盛情景也不难想象!摇船驶入“人”字形宽阔水面——弥陀湾,稍作驻留,眼前阁楼阳台的布置更显别致,木窗里偶然探出一张俊逸的脸,这才明白,我们进入了朱家角的“文艺街”,两岸东湖街、西湖街、漕河街虽不及北大街这般热闹非凡,但恰是文艺青年的集聚地。
![]()
访雅堂,触摸明清记忆
![]()
东湖街街头就是几家地地道道的古董店,从明清家具到复古连环画样样很有趣,然而留客的关键还不是这些有趣的物件,倒是店主通古博今、娓娓道来的人格魅力。走进“居雅堂”有一半是被店招吸引,店主王爱根正在擦拭一张清代八仙桌。
![]()
“我家祖辈以腊味百货经商起家,祖宅就在这里。对我来说这些明清家具,不是古董,是角里记忆的容器。”王爱根说,“清代时期我家祖上是大四合院,北临东湖街,与当时朝中重臣、著名学者王昶家为邻。”
![]()

角里曾走出10余位进士、70多位举人,名医数百、商贾云集。陆树声官至礼部尚书,其家族“一门三进士”;沈荃成为康熙的书法代笔;王昶官至刑部右侍郎,却以金石之学名满天下……即便数百年后,步入古镇市井人家中,依稀还能从各处的器物与景致中照见往昔的风雅。
![]()
![]()
走里弄,解码创新基因
![]()
越往里走,往来的人们多是本地居民,午后的一缕斜阳照进木窗、照亮屋子里翻炒炙毛豆的手,也照得弄堂里叔叔伯伯手中的玻璃茶杯闪闪泛光。支希钧从小在东湖街长大,熟悉的街坊很多,读过他小说的一看便知:现实的场景与书里一模一样。“朱家角弄多,最有名的当属迴珠坊和席家弄。”支希钧在迴珠坊路口偶遇儿时同学,一同转入坊内,“这一条与全镇弄堂风格迥异的里弄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由本镇烟丝商人仿上海里弄建造的仓库,后来逐渐用作民居,这里也是青浦地区第一个用上自来水的地方。”
![]()
世事变迁,一代代人们从老弄堂里走走留留。这一切,唯有仰头可见独特的海派墙和青砖瓦水塔依然守护属于迴珠坊的记忆。水乡是传统的,也是创新的,更是新潮的,至少迴珠坊以固守百年的仪态告诉我们,朱家角早在百年前就已拥抱现代文明,百年前陆士谔梦里的未来也已成现实。
![]()
![]()
叩古宅,聆听守护誓言
![]()
从迴珠坊穿向席氏厅堂的后门,阳光洒向门楼砖雕,“乐且有仪”四字在光影中格外清晰。这是角里人都熟悉的一个地方,也是角里人都熟悉的一个故事:
席家祖籍山东,始祖席温唐僖宗年间官至武威上将军。民万历年间,席家第二十八代孙席端樊、席端攀两兄弟到朱家角经商,贩运土布,赚了很多钱,他的后代第三十一代孙席永培定居朱家角,建席氏厅堂,成为朱家角望族。宣统元年(1909年)第三十八代孙席裕福出资从英国人手里收购上海《申报》,《申报》——当时上海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之一,从此由中国人掌握话语权。
![]()
从东湖街走进席家,这座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建筑依然保有其庄重、典雅的气质。头厅仪门上的砖雕是席氏古宅最精华之处,两边“石榴喜鹊”“祥云仙鹤”“莲花海棠”“柏鹿同春”“鹤啄仙桃”“鹿啄如意”等富贵益寿图案,造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雕刻细腻入微。
![]()
当我们仰头细品,思忖砖雕如何能在岁月流转中幸存?居民们继续讲述他们代代相传的故事:“动乱时期,这条街的居民都自发用泥灰覆盖住席家的仪门雕刻,也因为大家的守护让我们今天依然有幸能一睹如此精美的砖雕。”
![]()
同样在至暗时期得到佑护的还有这座连接东湖街和西湖街的永丰桥。永丰桥早上日出,桥下水光潋滟;晚上日落,桥边夕照无限。抗战时期,日军的炸弹曾落于此地,未炸,又弹出桥面,幸而没有人员伤亡。这些,或许就是角里人世代积福得佑、众志成城的历史见证。

![]()
感触朱家角的文脉,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砖石里、书写在古籍中、传承在血脉里的活态文明。在陆士谔的超前预言里,在迴珠坊的自来水塔上,在席氏厅堂的砖雕纹样间,我们读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精神——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
![]()
在大清邮局的木质桌面前,支希钧伏案书写,将此行完成一封“致未来”的书信投入信箱,仿佛完成了一场与历史的对话。
![]()
下一封《角里来信》,将由“家书诵读人”唐来根先生寄出,讲述技艺与薪火相传的温暖故事。
古貌新韵,品读角里|跟着本地人,走一条够地道的角里动线
记者:施君(首席)、胡小凡
视频:施君(首席)、周于成(首席)、赵凌云
编辑:吕斌
责任编辑:孙晨(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