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4日,以“码头谣,申情谱”为主题的2025年南码头路街道第三届“南风之申”沪语文化节,在一场融合传统与摩登的视听盛宴中圆满落下帷幕。
持续三个月的沪语文化节不仅是一场方言传承的文化盛事,更是一次拓展社区文化内涵、赋能人才发展与优化营商服务的创新实践。随之启动的第二届“人才生活节”,为文化赋能人才服务注入了全新活力。
![]()
内涵拓展:让沪语传承“活”起来
从“巴士传‘城’”中流动的城市故事,到穿越时光的声波记忆;从沪语童谣里跃动的童真趣味,到海派美育打造的移动课堂——本届文化节不断创新方言传承模式,丰富其内涵。精心打造的“巴士传‘城’,申情漫游”沪韵巴士专列,融入巴士论坛、行走的美育课堂、沪语童谣工坊、沪语故事剧场四大模块,通过一场场活动聚人气、一台台演出展风情、一堂堂培训传薪火,让深厚的沪语文化,在创新中“活”了起来。
“在移动的巴士上,听着老上海的故事,看着小囡们学唱童谣,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带着孙子参加“巴士童谣课堂”的居民陈先生感慨,“这种体验比在教室里上课要生动得多,文化的根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种下了”。
据统计,文化节通过巴士专列、音乐大赛、社区活动等多元形式,累计开展各类演出、工坊及研学活动107场,直接服务与吸引群众参与超过12000人次,成功构建了一个“可听、可看、可感、可参与”的沪语传承生态。
![]()
赛事创新:让乡音焕发“新声”
作为文化节的最大亮点,首届“声动码头,谱写新申”沪语原创音乐大赛的成功举办,为文化节注入了青春活力。大赛携手上海音乐学院,引入AI智能编曲等前沿技术,鼓励青年创作者用现代音乐语言重新诠释沪语魅力。
大赛成果丰硕,涌现出大量原创沪语音乐佳作。《摩登小囡》《今朝礼拜天》《绣心》等一批兼具海派韵味与现代审美的优秀作品,风格跨越了童谣、爵士、说唱、国风等,突破了大众对沪语音乐“陈旧”的刻板印象。参赛选手陈思翰分享道:“用最潮的编曲软件,表达最地道的上海情愫,沪语不仅是回忆,它完全可以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
功能升级:赋能营商服务人才“提质”
文化的活力最终要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动力。本届沪语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 “文化引流、人才集聚、营商优化”的良性发展路径,实现了功能的战略性升级。
期间,沪语节与街道营商服务品牌“艺企HIGH”深度融合,沪语巴士载着市民驶入“艺企HIGH”国潮寻风消费月现场,沪语达人走上了“艺企HIGH”的舞台,越来越多的辖区企业员工和“新上海人”感受海派文化的魅力,形成了“以文化聚企业,以企业促商业”的良性循环。
闭幕式上,一个名为“小囡”的文创玩偶惊艳亮相。它是辖区企业九紫遇尚与普纵科技联合创作的数字文化IP,成为“文化+科技”融合的生动实践。“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开放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得以跨界合作,也感受到了在南码头发展的无限可能。”九紫遇尚负责人朱陈萍表示。
与此同时,闭幕式也成为了街道第二届“人才生活节”的起点,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人才服务的无缝衔接。“我们希望通过‘沪语文化节’留住城市的根与魂,通过‘人才生活节’温暖当下的人与心”街道相关领导介绍,“人才生活节”将陆续推出“智汇滨江AI论坛”“‘菁英宏图’人才寻访暨创新创业沙龙”“HR俱乐部”等主题活动,从聚焦前沿的产业对话到贴近生活的潮流互动,这一系列活动,为辖区文化软实力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原标题:《乡音焕新声,浦东南码头路街道第三届“南风之申”沪语文化节闭幕》
栏目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宋宁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