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大的骗局就是山姆超市,仅靠一张 260 元的会员卡,一年狂揽 660 亿,续卡率高达 80%,新店开业即爆满。这背后藏着传统零售难以企及的新型商业逻辑。
你愿意花260块钱买张超市门票吗?有人不仅愿意,还抢着买,更离谱的是,这门票一年能帮山姆超市赚到660亿,不打广告、不搞促销,店门口却天天排长龙,有人说这是“全世界最大的骗局”,可偏偏有800多万人心甘情愿年年续费。
这究竟是消费陷阱,还是新时代零售的胜利?真相,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山姆的会员卡不是卡,是“通行证”,260块钱买的,表面是购物资格,背后却是身份认同,在北京亦庄新店,人们凌晨排队,为的不是买菜,而是“我也在山姆买菜”的社交谈资。
山姆把购物变成了圈层仪式,把消费变成了生活方式的标签。
你看到的是巨型榴莲千层蛋糕、整块原切牛排,但你没发现的是“性价比错觉”,看起来便宜,其实买了你根本吃不完的份量。
你以为自己很精明,其实是被大包装绑架的消费逻辑,山姆没有让你变省钱,而是让你花得心安理得。
再看那80%的续卡率,这不是“忠诚”,而是“情感依赖”,山姆懂得制造稀缺感,限量款、节日爆款让你怕错过,一不小心就成了“年卡老用户”,它不靠满减券留人,而是靠“别的地方买不到”这一句话,把你牢牢拴在会员体系里。
最妙的是,山姆让“买东西”变成了“发朋友圈”,妈妈群里晒购物车,白领办公桌上聊会员权益,购物被赋予了社交货币的功能,山姆不卖商品,它贩卖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想象,是“精致”、“理性”、“高效”的幻觉。
传统零售靠人流,山姆靠会员,别的超市拼价格战,山姆拼忠诚度,22亿的会员费不是零花钱,是整个商业模式的底盘。
每个提前掏钱的用户,都是锁定的现金流,是稳定的财务支撑。
更狠的是680元的“卓越会员”,它不是更贵,而是更“会算”,返现、专属商品、提前购让你觉得多花钱是“投资”,这不是营销,这是把行为经济学玩到极致,山姆懂得,人不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怕吃亏的动物。
供应链更是山姆的杀手锏,从智利车厘子、挪威三文鱼到自有品牌烘焙,它不靠通货商品打天下,而是靠独占资源打江山。
和全球供应商签独家协议,不让别人模仿,也不怕价格战,山姆不是开店,它是建了一道别人进不来的护城河。
传统超市拼“进来的人多不多”,山姆拼“留下的人值不值”,你排队进店,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你觉得“这是值得的生活”,山姆的逻辑不是卖得多,而是让每个会员都多买、常买、心甘情愿地买,这不是零售,是圈养。
山姆的成功,不只是商业成功,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定义了“什么是精致生活”,你不是在买鸡蛋,你是在买更有品质的鸡蛋,不是在买生活用品,你是在投资生活品位,山姆像个生活导师,用商品教你怎么过“体面”的日子。
但这背后的问题,也悄然显现,大包装确实便宜,但对单身或小家庭并不友好,为了“回本”你买了一堆用不完的东西,冰箱塞满、钱包见底。
这不是理性消费,这是消费主义的陷阱,你以为你在掌控生活,其实你被生活方式绑架。
山姆的猛进,映衬出家乐福等传统零售的败退,但这场转型不是简单模仿会员制就能赢的,山姆靠的是全链路改造,从供应端到用户端全面重构。
而老牌商超还停留在“特价大甩卖”的逻辑里,注定很难翻身,这一轮零售变革,不只是换个收费方式,而是整个思维方式的对决。
别忘了,山姆的爆红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抖音、小红书、朋友圈成了天然广告牌,用户自来水式传播让山姆成了网红超市,但这也容易助长消费攀比,甚至心理焦虑,在“别人都去山姆”的裹挟下,理性消费越来越难。
未来,山姆可能不止是卖货的地方,而是生活的入口,它可能扩展到健康咨询、营养管理甚至教育服务,打造一个围绕中产生活方式的闭环平台。
但这也意味着它离“垄断”更近一步,如果不加以规范,“山姆模式”也可能演变成一种新的市场支配。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家乐福大败退,山姆猛进,仓储会员店有多狂飙?》收起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