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夜赏焰花燃 骏驰奔腾勇争先
——披星走近包头钢铁集团随笔
2025年10月22日
叶建华
未到包钢之前,这几日的足迹,已为我的想象,涂抹上了一层厚重的底色。在“矿山记忆”的展厅里,黑白的相片沉默如碑,那些满是汗渍的工装、粗粝的工具,仿佛还带着当年建设者手掌的余温;在包头博物馆的橱窗内,一卷卷发黄的设计图纸,一枚枚锈迹斑斑的荣誉奖章,都在无声地叙述着一段“青衫匹马万人呼”的火热年华。我知道,这座城市的风骨,是由钢铁熔铸的。然而,白日的喧嚣与匆忙,总像是隔着一层玻璃观看历史,清晰,却无法触摸。此番前来,若不见一见包钢,便如同到了罗马而未睹斗兽场的残影,心中终究是悬着一块空落落的遗憾。
幸得包钢创新研究院陈秀昆副院长的体恤与安排,这遗憾,便以一种极为独特的方式得以弥补。2025年10月22日,我们在夜的怀抱里,拜访这座钢铁的巨灵。白日里的一切日程落定,城市的灯火渐次亮起,我们驱车驶上了那条闻名已久的钢铁大街。
据包钢作协副主席贾海雁介绍,这条钢铁大街还有一个与稀土相关的故事。当年,包钢堆积了许多钢渣,日本人想花大价钱购买这些钢渣。包钢人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便层层请示,报告送到了周总理的案头。周总理想,事出反常必有妖,考虑到白云鄂博矿除富含铁之外还含稀土和铌等有价值元素,我们目前还不能有效提取,但我们可以先储存起来,于是,周总理指示:不卖。包钢人便用钢渣铺就了钢铁大街。后来才知道,日本人的真实目的是觊觎钢渣里的稀土。
![]()
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白日里若来,目之所及,想必是庞然矗立的炼炉、交错纵横的管道、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人群,一切的细节都咄咄逼人,充满了工业力量的压迫感。而夜,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却用她无边的墨色幕布,将这一切的棱角与粗糙都温柔地隐去了。大道宽阔得仿佛没有边际,一直延伸到草原深沉的夜色里去。两旁的路灯,如一串硕大无朋、光芒温润的珍珠,笔直地铺陈开去,汇成一条地上的银河。更远处,厂区的灯火是这片天地的主角。它们并非都市霓虹那般轻浮跳跃,而是沉静的、坚定的,或是一片熔金般的辉煌,从高耸的厂房顶端流泻下来;或是几点幽蓝与赤红的光晕,在巨大的塔罐间神秘地闪烁,仿佛那是大地深处沉睡的火神,匀净而有力的呼吸。
车轮无声地滑行,陈副院长便成了我这趟夜航最合格的向导。他不似在作介绍,倒更像是一位诗人,在为我指点他烂熟于心的、一部用钢铁与烈火写就的史诗的章节。“要了解包钢的前世今生,有一个地方不可不看。”他话音未落,车已转入一片氛围迥异的区域。这便是“钢三十二历史文化街区”了。
![]()
与厂区那未来史诗般的宏阔截然不同,这里的灯火是家常的、温暖的,洒在改造一新的红砖楼房间,勾勒出安宁祥和的轮廓。我下车,在一面记载着历史故事的瓷板墙前留影。指尖拂过那冰凉的、光滑的釉面,上面镌刻的年月与事迹,却像一道电流,瞬间将夜的静谧击穿。这安静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街区,原来就是那部史诗的序章。我仿佛看见,几十年前,正是从这些简陋的屋檐下,走出了一群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们的身影与远处工地上逐渐升起的高炉剪影重叠在一起。他们是这部史诗最初的书写者,而今,这部史诗的墨迹已干,被郑重地装裱起来,成为后人回望时的一个温暖的注脚。这街区,是凝固的历史,却又是活着的生活,它让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有了一种可以触摸的、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
车子继续在厂区的外围巡行。包钢太大了,用陈副院长的话说,我们沿着生产区转上很长一段,所见也不过是它巨大身躯的一角。这无言的广大,本身就是一种磅礴的语言。车经过集团办公大楼,那肃穆的轮廓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庄重;经过厂区南大门,感觉像是经过一座不夜的城池的关隘。最后,他在那尊著名的“八匹骏马”雕像前让我停下。
骏马扬鬃,奔腾之势仿佛要破开夜色,直入苍穹。在车灯的映照下,青铜的肌体流动着冷冽而充满生命力的光芒。我站在它们面前,按下快门。这一刻,草原的魂魄与工业的雄心,如此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马,是蒙古马,耐寒耐劳,一往无前;而这雕塑的材质,正是包钢炼出的钢与铁。这哪里是八匹马?这分明是包钢精神最凝练的图腾——既承载着草原的辽阔与雄浑,又彰显着工业的坚毅与力量。
于是,在这流动的夜色中,在车窗框出的一幅幅光影画卷里,我心中那片关于包钢的拼图,渐渐地完整了起来。它不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陈列,或是报告中的数字,而成了一个有呼吸、有脉搏、有记忆的生命体。
![]()
这记忆,是从白云鄂博那座“神山”开始的。宝藏的发现,如同在荒芜中瞥见了未来的光芒。而后是“全国为包钢”的豪迈与激情,二十多个省份,成千上万的部门与人员,将最优秀的儿女、最精良的设备,像无数溪流汇入大川一般,无私地倾注到这片草原上。几万名建设者,他们的姓名大多已湮没无闻,但他们用“夜以继日”的拼搏,用“克服困难”的顽强,将国家的蓝图,提前变成了大地上的奇迹。我仿佛能听见那夯声震天,能看见那焊花如雨,那是一个时代用全部热情与信念奏响的、最为雄浑的乐章。而当第一炉铁水奔涌而出,炽热的洪流映红了周总理亲切而欣慰的面容,那庄严的剪彩,剪断的不仅是红色的绸带,更是一个民族在工业上的枷锁。从此,“包钢为全国”,成了它不变的誓言。
钢铁的洪流,支撑起共和国大厦的钢筋铁骨;而稀土的光泽,则点亮了现代高科技文明的眸子里那最神秘的光。从“钢铁巨人”到“稀土之都”,再到“绿色硅都”的美誉,包钢的奉献,也在与时俱进,向着更高、更精、更尖的领域拓展。它不仅是祖国北疆的工业脊梁,更已成为关乎国运的战略资源基地。更令人感佩的是,包钢这座大熔炉,冶炼的又何止是矿石?它更在冶炼着人,淬炼着魂。几十年风雨,从这里走向全国的技术与管理的英才,又何止万千?他们像一颗颗成熟的种子,随风撒遍神州,将包钢的精神与品格,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开花。
夜渐深,我们的车终于驶离了那片灯火的海洋。回望过去,包钢的夜景静默地卧在草原的怀抱里,光华内敛,宛如一位巨人在深思。白日的喧嚣已然沉寂,但我知道,那熔炉内的烈火未曾熄灭,那流水线上的钢材仍在悄然成型,那实验室里关于稀土与硅的未来的构想,正如同春夜的草芽,在无声地滋长。
![]()
这一趟走马观花似的夜访,于我,却是一场灵魂的洗礼。我未见其白日的真容,却于其夜的静谧与辉煌中,窥见了它最深沉的内核。包钢,它是一部写在大地上的、用钢火与星光谱成的交响诗。历史的序曲已然壮丽,而新时代的华彩乐章,正由今天的人们,以同样的激情与智慧,在这片热土上,奋力续写着。那灯火,便是他们永不熄灭的信念。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学会会员、《信息早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