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6-year research project found a surprisingly simple route to happiness
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有一种“幸福技巧”能帮你找到有意义的人生方向。
2025年10月24日 美国东部时间上午5:00
![]()
(切尔西·康拉德/《华盛顿邮报》摄)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保持快乐?
此刻,一切似乎都处于不稳定之中。经济充满不确定性,政治与地球生态一团糟,科学专家和政府工作人员被弃之不用,更多人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因此,有创纪录数量的美国人表示自己感到抑郁、焦虑和孤独,这并不奇怪。自盖洛普公司25年前开始调查“生活满意度”以来,如今表示“对生活非常满意”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少。
但或许存在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能让我们走在有意义的人生道路上——在这个混乱的时代,这可算作一种“幸福技巧”。
康奈尔大学一项为期6年的研究结果,为“人类实现幸福的最有效路径可能比我们想象的简单得多”这一观点增添了有力证据。尽管人类幸福没有“魔法解决方案”,但有证据表明,一个相对简单的“明确人生目标”练习,能为心理健康甚至身体健康带来超乎预期的益处。
在所有感到抑郁和焦虑的美国人中,Z世代(1995-2010年出生人群)据称是最抑郁、最焦虑的群体。在乔纳森·海特、吉恩·特温格等知名心理学家的描述中,这一代人被过度保护、自恋且沉迷手机。从数据上看,这些概括有一定道理。但康奈尔大学“目标与身份进程实验室”负责人、心理学家安东尼·伯罗发现,只需付出相对较少的努力,就能让Z世代展现出完全不同的一面。
自2019年起,伯罗及其研究团队挑选了约1200名大学生和高中生,向他们提供400美元“无附加条件资助”,用于“追求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无论是造福社区、家人,还是提升自我。在发放资金前(符合条件的受助者通过随机筛选产生,而非依据其提案优劣),研究团队会用标准量表测试所有申请者的幸福感和情绪状态。在发放400美元后6至8周内(受助者需在此期间完成“有意义的事”),团队会再次测试受助者与未受助者的状态。
伯罗刚刚开始在学术会议上展示、且首次公开分享的初步结果十分明确:起初,两组人的心理测试得分基本一致;8周后,受助者在所有测试维度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未受助者,包括潜在幸福感、目标感、归属感、被需要感与价值感,以及情感平衡(衡量积极与消极情绪的指标)。
伯罗的结论是:“让人们思考自己想做出的贡献,并帮助他们实现这一贡献,这样一来,他们的人生目标感会比不做这件事时更强。”
对这个被认为“迷失的世代”而言,这是个好消息——它表明Z世代内心深处与前几代人一样有目标感,且培养这种内在感知无需付出太多努力。家长可以借鉴这个练习,培养孩子的目标感(下文将详细说明);学校也能以极低的成本采用这种方法,培养更快乐、更有动力的学生。
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可能也是个好消息。一直以来,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自助方法寻求幸福,比如正念、自我关怀、自我同情、坚持、毅力、韧性、热情、感恩、愉悦、心流、个人边界、专注当下等等。二十多个学术中心应运而生,名字诸如“幸福实验室”“人类繁荣项目”“幸福科学计划”。
但或许我们想得太复杂了。在这个严峻的时代,过上满足生活的最有效路径,可能就是做一个简单的练习:思考自己的目标,然后朝着实现目标的方向迈出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它不能替代其他心理健康干预措施,但对很多人来说,通往幸福最可靠的路径可能就这么简单:别再努力“追求幸福”,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别人幸福”。
伯罗的研究结果尚未经过同行评审和发表,其方法可能也存在局限性。但这一结果与越来越多的证据相符:专注于目标,可能是实现我们都渴望的“幸福生活”的最有效方式。
“别再把事情复杂化,让人们困惑了,给他们更清晰的行动指南就好。”乔治梅森大学“幸福感实验室”负责人、心理学教授托德·卡什丹说,“或许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人们缓解内心的种种困扰——就像安东尼正在做的那样,本质上是让人们把注意力向外转移,思考‘今天、这周、这个月,你想用有限的时间做些什么’。这样一来,人们就不会过分纠结于脑海里的杂念了。”
在一项研究中,卡什丹让社交焦虑症患者描述自己认为的“人生目标”,然后让他们每天记录为实现目标所做的努力。两周后,这些患者的自尊水平、意义感和积极情绪都有所提升。当他们报告“在实现人生目标上取得显著进展”时,当天的幸福感也会大幅提升。
另一项针对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越南战争退伍军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果。卡什丹表示,关键在于“走出自我”:“与其关注那些成问题的症状,不如关注为实现有意义的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对吧?”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科学正在证实哲学家早已明白的道理。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好的生活”需要有目标地活着;尼采写道,“知道为何而活的人,便能承受任何一种生活”。
20世纪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正是“目标感”帮他熬过了纳粹集中营的岁月。他曾写道:“幸福无法被追求,它只能自然降临。它是个人投身于‘超越自我的事业’后,不经意间产生的副产品;或是‘为他人奉献’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更强的目标感与以下情况相关:压力下炎症反应减少、心血管疾病和中风风险降低、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衰退减缓、寿命延长,同时还能提升毅力、韧性和情绪状态,让人在面对压力时减少消极情绪。有目标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在遭遇挫折时,他们的适应能力更强。
“很多流行心理学内容都在说‘关注自己、关注个人成长、关注自身需求、关注自我关怀——全都是围绕“自己”’,”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心理学家肯德尔·科顿·布朗克说。相反,她认为,“通往幸福的真正路径是关注他人,思考如何为他人及其幸福做出贡献……我们需要做的,是用有意义的方式付出,而这往往能带来你所追求的幸福。”
最近,我经常思考自己人生中的“目标”。多年来,我一直围着政治新闻的“仓鼠轮”打转:把一周内最骇人听闻的政治事件整理成专栏,然后看着这些专栏跃居“最热门阅读”,享受多巴胺带来的快感。这是“外在动机”的典型例子——就像社交媒体上的“点赞”一样,我们的生活围绕着他人的认可展开。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这类新闻工作是有意义的:我用笔墨让有权势者承担责任。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目标感逐渐消退。政治领域似乎不再有“问责”可言,我所做的,除了增添公众的愤怒情绪,似乎没什么实际作用。
于是我开始尝试新事物,更有意义的事物。我承认,这个转变过程很艰难:工作时间更长了,还得努力学习新领域的知识;当你不再对当下的热门争议发表评论时,“点击量”这种外在奖励也不会自动降临。
但我决心专注于“意义”:我试着用笔墨去“治愈”——治愈我们的星球、社区、政治,还有我们自己。我试着从“外在认可”转向“内在认可”,坚信自己正在用技能为有价值的目标努力。改变会带来压力,但专注于目标往往能减轻焦虑。
为了写这篇专栏,我采访了几位心理学教授,也和他们聊到了自己在“目标”上的困惑(这省下了几百美元的心理咨询费)。他们建议,我们都应该定期与自己“核对目标”。
卡什丹说,最好的练习是问自己:“这个世界缺少什么?”然后思考“你能以怎样独特的方式,稍微填补这个空缺”。具体的目标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什么能点燃你的热情”。然后承诺为这个目标做出定期的、具体的贡献——尤其是投入时间,比如每隔一天花20分钟评估自己的进展。
伯罗表示,他的研究表明,为实现目标所做的贡献,不一定需要“投入能改变人生的大量时间或精力”,而可以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小事”。
目标没有对错之分。它可以与家庭、工作相关,也可以是任何能给你带来意义、帮你梳理目标的事物。它不一定是利他的(坏人也可以有目标),但往往如此。目标会随着时间变化,你也可以有多个目标:在不同时期,我认为自己的目标包括照顾家人朋友、让别人开心、恢复我所居住土地的生态、为“真相”和“深度新闻”发声。
年轻人似乎尤其渴望“目标”。近年来的民调显示,超过70%的年轻人将“在工作中找到目标”列为优先事项。(在伯罗的研究中,资源最少的人从“做出贡献”中获得的心理提升最显著。)“我们国家的未来取决于你如何培养这种目标感,”布莱恩·科利尔说。他所在的甘布雷尔基金会为伯罗的部分研究提供了资金支持。
目前已有一些小规模的尝试,试图将“目标陈述”纳入学校课程。伯罗先是在康奈尔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系统启动了“贡献项目”,如今正通过一家名为“目标共享”的非营利组织,将项目推广到全美14至25岁的人群中。今年秋天,他还将发起“全国青年目标调查”,收集2000名年轻人的反馈。
家长也可以用这些方法培养孩子的目标感。布朗克建议,家长先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与孩子分享,然后询问孩子“想实现什么”“擅长什么”。她还为青少年提供了在线“目标工具包”。
伯罗建议,家长可以问孩子“最想做出什么贡献”,然后和孩子讨论如何开始行动——无论是否有经济支持。
他表示,自己的研究与“Z世代自恋”的说法相悖,因为95%的受助者都选择了“造福他人”的贡献方式。“如果他们真的那么自我中心、只关注自己,当我说‘你可以思考任何想做的贡献’时,他们应该都会给自己买苹果手表,”伯罗说,“但他们没有。”
他的项目强调“为社区做贡献”,因此更自私的Z世代可能不会申请。即便如此,受助者所做的贡献,还是有力反驳了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有人用这笔钱在自助洗衣店举办社区派对,并支付了270次洗衣费用;有人向自己的高中捐赠书籍;梅兰妮·马歇尔则用这笔钱在校园中央种了一棵柿子树,让学生们能摘果子吃。这棵小树可能要好多年才会结果,甚至可能永远不结果,但对捐赠者来说,益处立竿见影。“这让我觉得,我的想法是有价值的,”她说。
对这个“焦虑”又“自恋”的世代而言,这绝非小事。“我觉得我们这代人很多都和我一样,”埃里克·科胡特说。他用400美元创建了一个网站,为家乡新泽西州的人们提供心理健康资源。“本质上,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而且我认为,这种渴望常常会显现出来。”
光是听到这些,我就觉得快乐多了。
说明:本号刊发来自各方的文章,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不代表本号支持文章中的观点。由于微信公众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次,无法即时更新,本站目前在腾讯新闻发布最新的文章,每天24小时不间断更新,请收藏以下地址(请完整复制),随时刷新:
https://news.qq.com/omn/author/8QIf3nxc64AYuDfe4wc%3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