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大豆市场上演了一出好戏。巴西人想趁火打劫,中国人直接掀了桌子。
![]()
事情是这样的。自从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不再购买美国大豆,转而大量从巴西进口。这下巴西人觉得自己成了香饽饽,开始动起歪脑筋。
十月以来,巴西大豆对华报价一路飙升,最高达到每吨650美元。这个价格比美国大豆足足高出66美元,创下四年新高。更有巴西出口商放话说要“赚回过去三年利润”。
这明摆着是把中国当冤大头了。
但巴西人打错了算盘。中国买家二话不说,直接暂停了180万吨的新订单。转身就去找阿根廷人做生意,一口气签下130万至300万吨的采购大单。价格还比巴西便宜30到40美元一吨。
巴西人顿时傻眼了。
圣保罗港和桑托斯港很快积压了近200万吨大豆。每天光滞港费就要烧掉120万美元。库存周期拉长到6.8个月,大豆都要变质了。
没办法,巴西出口商只好降价,每吨降了18美元。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
这场闹剧背后,是巴西两个严重的误判。
第一,他们高估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巴西人看到2024年中国进口了7000万吨巴西大豆,就以为拿住了中国的命脉。这完全是想多了。
中国早就布局了多元化的供应链。阿根廷、乌拉圭、俄罗斯都是潜在供应商。2025年阿根廷甚至取消了大豆出口税来对接中国需求。
而且中国有自己的储备体系。东北地区就有200万吨储备大豆,足够支撑数月需求。中储粮的轮换机制成了市场稳定器。
巴西不是唯一的卖家,中国却是最大的买家。中国每年农产品进口订单超过18万亿人民币,拥有绝对的“用脚投票”主动权。
第二,他们低估了中国买家的谈判智慧。
在大宗商品市场上,谁的钱包厚,谁就有话语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这个地位决定了我们在定价上的影响力。
巴西人以为可以靠着短期供应优势垄断定价权,却忘了农产品本质上是同质化产品。巴西大豆、阿根廷大豆、美国大豆,榨出来的都是豆油,喂饱的都是猪鸡牛。没有哪家的大豆是不可替代的。
中国人深谙此道。当巴西人要价太高,我们转身就走。很简单,不做冤大头。
![]()
回过头看,这场博弈给了我们三点启示。
首先,供应链多元化太重要了。
从美国到巴西,再到阿根廷,中国在大豆进口上实现了完美切换。这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智慧。
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曾占据中国近40%的大豆进口份额,到2024年已降至约20%。同期,巴西大豆的份额从50%上升至70%。现在,我们又开启了阿根廷这个新来源。
这种多元化战略,让我们在面对任何单一国家的价格讹诈时,都能游刃有余。
其次,国家储备体系是关键支撑。
中国拥有庞大的粮食储备体系。储备粮可以支撑全国1年以上口粮需求,大豆储备也能缓冲短期波动。
这就是我们的底气所在。即使国际市场暂时断供,我们也能自给自足。即使价格短期暴涨,我们也可以动用储备平抑市场。
最后,国际贸易中信任一旦打破,就很难重建。
巴西这次涨价行为,表面上看是商业决策,实质上破坏了中长期合作的基础。中国买家会记住这次教训,在未来采购中更加谨慎。
事实上,这种信任危机已经让美国大豆付出了代价。牛津经济研究院的分析认为,美国大豆种植户可能已在贸易战中永久失去其全球市场份额。即使中美达成协议,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也不太可能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
巴西如果不及时醒悟,很可能步美国后尘。
在国际贸易这个牌桌上,中国已经学会了如何出牌。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你想好好做生意,我们欢迎。你想玩价格讹诈,我们奉陪。
巴西大豆涨价这场闹剧,最终以巴西人的认怂收场。但这个案例会写进教科书,提醒所有出口国一个简单道理。
在国际贸易中,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恃需而骄的定价策略,最终都会遭到市场反噬。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买家,正在重新定义大宗商品的贸易规则。这不是霸凌,而是公平。你要赚钱,我要发展,大家各取所需。但你想把我当提款机,对不起,门都没有。
这场大豆博弈,中国又赢了一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