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单杨(右)在实验室与团队成员交流。 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张园 摄
单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洞庭实验室主任。2006年、201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一个寻常工作日,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顺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创新团队”指示牌拾级而上,率先映入视线的是实验室大门上的便条:
“随手关门,否则-80℃冰箱会报警。”旁边配着小猫抹泪的表情包:“热死了!我要报警了!”
推开门,却是与便条文字截然相反的沉静。穿着实验服的身影在实验台与仪器间来来往往,有人在超净工作台前微微俯身,有人从离心机里取出样本,还有人在记录本上快速书写……像一片静谧林子中的植物工坊。
单杨行走其间,目光温和地掠过每个忙碌的身影,像农人看着自己的一片林子。30多年前,团队只有7名成员,如今这片林子已有100多名研究生。岁月流转,不变的是湖南人那份“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执着。
开启这一切研究的钥匙,是一个柑橘,而它转动的远不只是果实本身,更是未来中国人饮食的无限可能。
吃得苦:在困境中破局
千年前“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百年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无不诉说柑橘对这片土地的意义。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在单杨童年记忆里,柑橘丰产并不意味着农民丰收。
那时,全省几百万亩柑橘集中在两三个月上市,收购价低时每斤只有两毛钱,连采摘成本都不够。单杨回忆:“当时柑橘只能集中上市,导致卖不出去。”
1988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单杨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支持下,前往当时的世界“柑橘罐头王国”西班牙交流学习。这次远行,不仅是一次技术学习,更是一次观念的冲击。在西班牙,单杨看着一个半橘子,经过一道道工序,化身为一小杯罐头,卖到美国货架上,就能值1美元。
年轻的单杨感受到冲击,一斤鲜橘才几毛钱呀!要让家乡老百姓多挣钱,就得把柑橘加工成不同的产品,错开卖、分开卖、变着花样卖。
然而,闯进全球高附加值的市场,空有想法不够,还需要实打实的技术。当时,国内柑橘加工面临着原料贮藏腐损率高、加工不能周年供应、生产线落后等一系列难题。拿贮藏来说,每到次年夏天,加工厂就会为没有柑橘原料而发愁。
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单杨,骨子里“吃得苦”的性格被激起来了。“有困难就克服,大不了吃点苦。”
那几年,单杨带领团队突破一道道技术难关,陆续创立了连续、清洁和标准化柑橘加工技术体系,构建了柑橘资源高效高值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还开发了柑橘加工原料绿色贮(冻)藏技术及配套设施。
技术有了,单杨没有让它们停留在论文,而是寻求在企业落地,因为只有推动产业发展,才能让老百姓真正赚到钱。然而,他所在的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是“地方所”,没有响亮的名头,吸引不到大企业合作。单杨没有气馁:“那就到市场找饭吃!”
2000年时,一家中小企业找到了单杨。合作初期,企业没什么钱,研究所就先不要钱,等企业中试成功,新技术全面应用,产品真正占领市场后,研究所才收取一定利润。“如果柑橘加工形不成气候,就算拿几十万元科研费,也无助于事业做大。”单杨宁愿把大部分风险扛在自己肩上,只为换取企业放心地用新技术。
那时,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市场的大门向中国产品豁然敞开,橘瓣罐头出口不再受配额限制。在历史机遇面前,单杨和团队成员定下了一个目标:超越“柑橘罐头王国”西班牙。
只有达到甚至超越国际标准,中国的农产品加工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当时国际市场上流行透明塑料杯包装的橘瓣罐头,单杨团队便首创了柑橘酶法脱囊衣的绿色技术,让橘瓣完整分离,用水量也节省了70%。加上创新的低温(83℃)回旋杀菌工艺,罐头的保质期达到18个月,一推出就成功打入欧美超市。
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一条产学研用的路径也走了出来。如今,当年的中小企业已成长为龙头企业。单杨团队通过深加工技术,进一步从柑橘中提取果胶、类黄酮、香精油和辛弗林等功能成分,提升柑橘价值。与此同时,我国柑橘罐头出口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出口的类黄酮(中间体)也占到全球80%的市场份额。
回忆这段故事时,单杨正从实验室转往中试车间。车子驶过熟悉的道路,窗外,几块绿油油的试验田静静掠过,那是袁隆平院士的田。目光从这片绿意上收回,便已抵达另一个泛着冷冽光泽的世界。
金属打造的加工设备,静静地立在车间里,等待启动的指令。可以想象,当这个车间全力运转起来,将是另一番景象:水流冲刷柑橘的哗哗声,榨汁机的轰鸣声,橙汁在管道里奔流成河……所有的声音与色彩,都将在这里变成充满活力的产品。
如同单杨团队走过的路,在沉静苦干中打磨每一个技术细节。而所有的苦干,最终都是为了生产线另一端,那个中国人热气腾腾的五彩斑斓的丰收。
耐得烦:在坚守中深耕
长沙的夏天总是酷热难耐。但在中试车间,热浪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冷库门“嗤”的一声拉开,白茫茫的冷气涌出来,露出里面整齐摆放的柑橘、蓝莓、葡萄,地上还摆着一盒盒辣椒。单杨介绍,“我们在做辣椒腐烂速度的实验。”
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单杨印象里,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有几棵橘子树,“我们小时候就爱吃这些橘子。”对这片土地的了解让他明白,将柑橘送进加工线,只是提升价值的第一步。
跑了20多年产区,单杨见过太多让人惋惜的场景:水稻收完没存好发了霉,水果摘下没几天就烂了。“这些损失太可惜了,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最后却坏在了贮藏上。”
单杨的解决办法很形象——让农产品“睡一觉”。在湖南各地,他推广建设低温储藏库,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让果蔬进入“休眠状态”。“就像红辣椒,旺季一斤才两块多,存到过年就能卖到10块钱。”
技术落地远非一句话的事。但单杨不厌其烦,向农民阐释科学理念,为他们核算收益细账。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他还专门提交了《中部传统农区农产品贮藏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贮藏加工体系,得到了27位委员的联名支持。
当下,单杨又多了一重责任。他正与全国60多位农业专家一道,进行“‘十五五’国家农产品加工储运科技专题战略研究”,为农业的现代化找出可行的路子,让土地里产出的东西附加值更高,食品更有安全保障。
而在研究之外,单杨经常跑到农民的果园里去。除了保鲜技术,单杨注意到另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地方种得太杂了。”他说,“同样是大豆,榨油的要含油量高,做豆腐的要蛋白质多。柑橘也是,做罐头的要瓣形整齐,榨汁的要出汁率高。”于是,单杨推动建设专用原料基地,要求果园实行精细化管理。“很多果园,果子长得上黄下青、大小不一,就是管理没跟上。”
今年10月,武陵山区柑橘产业发展研究院成立。湖南省农科院也将持续派驻专家团队,在这里继续攻关品种改良、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让科技创新真正惠及农民。
丰收时节,单杨的身影依然穿梭在省内外基地,节奏一如往常,从容不迫。外人看来琐碎的工作,他做得一丝不苟。谈及技术难题,他总是云淡风轻,不见愁容。但只要话题转到农民的收入,他便会身子微微前倾,眼角的细纹里漾开笑意,那笑意里有毫不掩饰的自豪。
霸得蛮:在未来开新局
“我的个头不太高,因为小时候吃得没啥营养。”单杨微笑着比画了一下自己的身高。这句玩笑话背后,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过去,地里种出什么,人们就吃什么,能吃饱就是好日子。
可现在不一样了。随便走进一家超市,货架上的农产品摆得满满当当,大米、水果、蔬菜五花八门。产量上来,大家的心思变了:“怎么吃得更健康?”
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单杨意识到,农业生产的起点,得往前移到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上。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正在为未来农业打开新可能。以前说“喝西北风”是调侃,现在“喝西北风”说不定真能变成现实。2021年9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与此同时,单杨团队坚定地在生物合成领域展开了研究。现在,类黄酮这类成分,他们已经摸索出了多种合成方案。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回望,单杨的科研生涯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他带领团队构建绿色标准化加工技术体系,将每吨罐头的耗水量从60—80吨降至30吨,让“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要求在生产线上落地。他探索的“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农户”协同模式,助力中小企业攻克技术难关,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他和团队不断创新的柑橘贮藏与综合利用技术,通过降低腐损、提升附加值,把一个个柑橘变得能喝果汁、吃罐头、提精油、得黄酮、制果胶等等,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蓝图走向现实。
站在新的起点,单杨把目光落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深切了解公众对健康知识的渴求,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单杨将科普工作视为己任。他开了门《饮食与健康》的课,没想到一下子成了“网红课”。单杨提到“隐性饥饿”的概念,说的是很多人肚子吃饱了,但维生素、矿物质这些微量元素没吃够,时间长了就可能埋下慢性病的隐患。“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天要吃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你做到了吗?”从北大、浙大到博鳌论坛,他的讲座场场坐满。
单杨相信,如果千万消费者都用健康标准选食物,自然会逼着整个产业链往上走,跟着做更优质的产品。
除了帮老百姓吃得健康,单杨还关注中国食品的出海之路。我国食品产品出口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须符合进口国的标准,每当因为标准不一样而碰壁时,单杨的团队就会及时帮企业制定符合国际要求的出口食品标准,给食品出口保驾护航。
而就在今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创办的英文期刊《农产品加工与储运》正式创刊,单杨担任主编。他说:“我们要服务高质量农业发展,就得拿到话语权,不能再让别人定所有规则。”
“我们国家果蔬产品资源丰富,要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得靠深加工技术和配套装备。”单杨把这话挂在嘴边,更落在脚下。“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果子还在田埂间飘着甜香,初心还在胸膛里揣得滚烫。凭着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韧劲,单杨带着他的技术,朝着未来一步步稳稳走下去。身后是果香,身前是中国农业更美好的未来。
记者:张园 李京
文字编辑:张园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