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有网友发帖,倒闭了!倒闭了!中小型足浴会所成片成片地倒闭了!
![]()
看来这行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轻松好赚!走过一个街道,只见昔日一片“灯红酒绿”的休闲场所,如今贴满“旺铺招租”的告示。
倒是街头巷尾“新添”了不少或1人或2-3人的足浴小店。无怪乎,这两年大市场环境不尽如人意,“降低成本”轻资产经营定为“大势所趋”,大家认为呢?
根据该网友提供的图片,足浴店门口成了临时停车场,门口发布着房东的招租信息。
![]()
![]()
针对此事,有网友表示,我们老房子以前也是算可以的地段,附近都是上档次的餐饮会所什么的,现在都是义乌小商品,卖菜的摊位,奶茶店,完全两个感官。
有网友评论,听外卖小哥说,今年好多年轻女性加入了关外卖大军。就知道肯定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
不可否认,足浴店的门可罗雀,正在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曾经那种需要排队等候的热闹场景,如今已被空荡荡的休息区和技师们无所事事的刷手机画面所取代。这种转变背后,折射出当代人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还记得2018、19年以前吗?一条街上可能同时开着两三家足浴城,灯火通明,生意火爆,晚点去还得排队。可这两年,很多店悄悄关了门,还在营业的,也常面临“店员比客人多”的尴尬。到底是为什么,才几年时间,行业变化这么大?
足浴店在很多年轻人眼里,那是油腻、老派的代名词,是父辈们才去的社交场所。现在呢?人手一个手机,所有的社交、娱乐、信息,都在这个小小的屏幕里。我们习惯了独处,也更享受独处。那种需要和陌生人肉贴肉的社交方式,对很多人来说,不是放松,反而是一种社交压力。
![]()
当然,另一组数据不可忽视。在中国,每130个人里,就有一个在干足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门店多达20万家,年产值,从业者数量近千万,却至今没有跑出哪怕一家像样的行业巨头。
这个体量不属于小打小闹,放在任何一张投资人PPT里,都能闪爆眼睛。
中国足浴行业,至今没有一家成功登陆A股的上市公司。连带着最接近成功的“足浴大王”郭家富,也在梦断上市之后黯然退场。为什么遍地黄金,却没人能拾到最后?
这门生意,看上去门槛不高,其实陷阱不少。
首先,服务极度依赖“人”,标准化极其困难。你去一家富侨或者良子的店,两个技师手法天差地别,你能说哪一个是“品牌标准”吗?同样的问题,别说全国,就算在一个城市它也解决不了。
![]()
足疗从业者大多文化层次不高,草根出身、夫妻合伙、兄弟分工,初期靠兄弟情义扛着。但公司一旦迈向“正规化、集团化、资本化”,接踵而至的就是分钱、分权、分家。
中国的其他服务类企业,像海底捞、喜茶、蜜雪冰城,该上市的上市,该融资的融资,唯独足疗这条赛道,一律高开低走,或者干脆不走。
资本怎么想我们很清楚:这个行业想象力太低,合规难度太大,品牌效应太短,完全不值得投长期。
尤其近年,足疗行业面临三大冲击:
1、客户分流严重:中产白领有了高端SPA、养生会所,普通打工人则转向按摩椅、家用足浴盆,消费频次下降明显。
2、招工难+技师流失率高:年轻人不愿意长干这行,学成手艺马上跳槽开店,老板永远留不住人。
3、污名化挥之不去:“洗脚城=特殊服务”这种大众潜意识,如今还是行业的遮羞布,即便各类门店再三澄清,依旧难以扭转形象。
产业能养活人,但难以养出强者。
从这个角度来看,足疗行业确实是中国服务业一个极为真实的剪影:门槛低、人手多、竞争凶猛、增长乏力、资本无感——它存在感强,但价值感弱。
更有网友指出,不打擦边球没有回头客,打了如覆薄冰,太正规只有上流人客,毕是穷多富少,真正需求的人有限,一个狂风扫来全部下马。东莞太子酒店多风光,也只是过眼云烟。这或许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尴尬。
对此,你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