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交变成一种负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成为“人机”——像设定好程序的NPC,情绪淡漠,被动回应,在集体中孤独地生活
在B站上,《教你在学校如何变“人机”》等视频收获了数百万的播放量。评论区聚集了大量中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在学校里成为像游戏NPC一样的存在:情绪淡漠、被动回应、保持“低能耗”状态。
一位中学生留言道:“成为‘人机’后,我不用被老师临时拉去干活,不用欠同学人情,但同时也意味着几乎没有可以倾诉或求助的朋友。”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清华大学心理康复团队在2021到2024年间对42万名中小学生的调研显示,一部分学生正表现出社交无能力、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等现象。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01 “人机”生存法则:校园里的被动存在
什么是“校园人机”?这个源自游戏术语的词汇,已被中学生赋予新的含义。
在校园环境中,“人机”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为准则:保持成绩稳定,避免被老师特别注意;维持情绪平稳,被批评或表扬都波澜不惊;熟练掌握逃离社交的技巧,如用固定表情、手势和语气词快速结束对话。
有学生描述,当“人机”虽然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但也意味着几乎没有可以倾诉或求助的朋友,长期特立独行甚至可能被孤立和针对。
后浪研究所《2023年轻人社恐报告》指出,年轻人最社恐的人生阶段前两位是中学和大学。分年龄看,00后最社恐的人生阶段是中学,95后、90后是工作1-3年。
![]()
02 数字背后:青少年心理健康亮起红灯
“校园人机”现象不仅是社交方式的改变,更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2025年8月一篇针对8923名深圳中学生的调查论文显示,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到2023年,中学生轻度及以上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报告率已达40%-50%。该调查还发现,超过四分之一的中学生存在智能手机成瘾问题。
![]()
社交无力、沉迷手机、抑郁焦虑,这些现象形成了恶性循环。研究显示,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中学生更容易沉迷手机,而过度使用手机又会加剧社交孤立,进一步加重焦虑和抑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2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显示,在成年人群中,18到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03 屏幕背后的世界:社交媒体成为“第二课堂”
当青少年在现实世界中逐渐沉默,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的活动却日益活跃。
记者采访发现,初中生普遍使用社交账号,多数学生所在班级建有社交群。一些学生不仅在社交群中聊天,还活跃在各类直播平台,形成了更为垂直的兴趣圈子。
![]()
来自山东某县城的初三学生丁薇(化名)说:“社交平台是我观察世界的放大镜,也是望远镜,让我看到那些可能永远无法亲历的生活。”她使用社交媒体主要是“刷短视频,看偶像动态”,并为防父母检查,掌握了切换页面、清除后台记录等“反侦查”技巧。
然而,社交媒体的深度使用也带来了认知干扰与心理冲击。丁薇坦言,在频繁刷新偶像动态的过程中,她的情绪常被无形牵动,甚至对现实世界产生一种“破碎感”。
04 从中学到大学:“寂静一代”的形成
这种社交模式并不止于中学阶段,而是延续到了大学乃至职场。
大学课堂上,低头安静地望着电子设备成为常见现象,以至于提高课堂“抬头率”成为大学老师的任务之一。《三联生活周刊》等媒体将一些大学生不恋爱、不沟通、上课不发言的现象概括为“节能模式”,并把这届大学生称为“寂静的一代”。
![]()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2%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社交卡顿”。
湖北武汉的应届毕业生刘今(化名)表示:“有时进入新环境,需要和陌生人‘破冰’或自我介绍,我是很抗拒的。在与人交往中我一般不会主动,只会被动作出回应。”
05 社交卡顿:为何年轻人回避真实社交?
年轻人回避社交的原因复杂多样。
![]()
调查显示,60.6%的受访青年认为,当下一些社交逐渐变味,目的性强,为年轻人所不喜。该选项获选率排在第一位,比排在第二位的选项高出近13个百分点。
此外,47.8%的受访青年将这一现象归因于工作生活压力大,没精力社交;46.5%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在成长过程中人际交往单薄,社交经验少;42.6%的受访青年认为是无效社交过多。
河南商丘的00后张逸(化名)觉得,周围有些人社交的目的不那么纯粹。“有的同学逢年过节给师兄师姐群发祝福、在朋友圈里互相评论。有事需要师兄师姐帮忙时,这些平时注重社交的人,就显得资源、人脉多一点,但我觉得没必要。”
06 人机关系:智能时代的情感困境
智能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深度结合,也在改变着学生的社交模式和发展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指出,智能技术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因精准数据的过度依赖、人机交互的情感缺席、智能技术的精准投放以及虚实情境的高频次切换,带来了主体“赛博人”的转化、情感互动的禁锢等多重风险。
研究表明,学习时空边界无限拓宽、“普遍交往”空间出现、个性化定制实施以及虚实交融情境遍存等新的变化,正革新着学生认识与探索世界的方式。
Just So Soul研究院《2025社交趋势报告》调查了年轻人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其中占比最高的方式是“浏览相关视频内容,如刷短视频、听播客”,该选项占比超过“和朋友讨论”以及“参与运动和户外项目”。
07 重建连接:从“人机”回归“人际”
面对年轻人的社交困境,专家和年轻人自己都在寻找解决方案。
对于如何克服线下社交障碍,63.1%的受访青年建议年轻人放平心态,减少对于沟通失败的担忧,61.0%的受访青年建议心态更开放、包容,学会分享。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三年级的任雯(化名)认为,克服线下社交障碍,首先要多参加社交活动。“除了真心不想参与的场合,只要想去,哪怕胆怯紧张,也一定要参加。只有多参与,才能积累社交经验和勇气。”
专家建议,为规避智能时代技术媒介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钳制,需要正确认识“人机关系”,形成符合个体主体性发展的教育分工;创设融入情感诉求的人机交互模式,提升学生在人机交互中的情感温度。
![]()
一位中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写道:“我们不是不想社交,只是害怕被评价、被拒绝。当‘人机’至少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然而,虚拟世界的连接终究无法替代真实的温暖。如一位网友所说,“年轻人表现出的冷漠与疏离,背后未尝不是对功利社交的疲惫和逃离,未尝不是对纯粹和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另一种渴望。”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成为“人机”,也许我们该思考:如何创造一个让他们愿意重新成为“人”的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