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0年的华北战场上,一个传闻在日军中悄然流传:八路军有了一种新式子弹,弹头是红色的,飞行时会发出恐怖的呼啸声,而且一旦打中人体,就会在身体里碎裂,造成巨大的创面。
![]()
日本老兵的日记中,将这种子弹称为“要命的红圆头”。有日军伤兵描述,被这种子弹打中肩膀后,伤口完全撕裂,感觉整个肩膀都被从这个洞里强行挖走了。如今,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里,还能看到这种子弹的实物。很多人会疑惑,八路军的武器弹药不是很落后吗,怎么会有这么厉害的子弹?其实,这种“红圆头”子弹,恰恰是根据地弹药落后的反映,它是一种“不合格”的产品。
要了解“红圆头”子弹的来历,得先从八路军弹药的来源说起。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按照约定,武器弹药应该由国民政府提供,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7月这一年时间里,国共关系较好,八路军获得弹药不仅及时,数量也很充足。
![]()
比如1937年8月20日,南京就向红军发放了七九步弹30万发、七九机弹20万发、驳壳弹20万发、迫击炮弹620枚、手榴弹1.5万颗。但从1939年下半年起,情况发生了变化。国民党在陕甘宁边区附近不断制造摩擦,两党关系紧张。蒋介石在1939年12月批示:“第八路军未退出绥德开往河东以前,切勿再发械弹”。
此后,国民政府就彻底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弹药供给,八路军只能靠缴获和自制来补充弹药。失去了国民政府的弹药支持,八路军的弹药逐渐紧缺。即便是主力部队115师,在平型关战役时,虽然每名战士领到了100多发子弹和两颗手榴弹,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豪华的配置了,但战斗中弹药消耗速度很快。
![]()
在老爷庙战斗中,686团的战士们为了阻止日军抢占老爷庙制高点,竟然打光了全部弹药。到了1941年1月,八路军战士聂文魁只领到了5发子弹。连长还嘱咐他,要牢记“三不打”:没有把握不打、远了不打、瞄不准不打。
当时,即使是八路军的正规部队,作战前每人也仅能领到10发子弹。而日军的弹药却很充裕。抗战时期的日军步枪兵,携带的是从1897年就定型的“明治三十年式弹药盒”,有两个前盒和一个后盒,前盒每个分两仓,每仓存放15发子弹,两个前盒共60发;后盒可以存放4个15发弹夹包,共60发。
![]()
算上枪膛里的5发,日军步兵标准携弹量达125发,行军时还会额外携带60至80发,足够支撑两次战斗。于是,日军士兵在八路军眼中就成了“行走的弹药库”,缴获一度成为八路军弹药补给的主要方式。但日军很快就察觉到了这一点,开始采取“反缴获”措施。
1940年后,日军士兵出动时携带的子弹被严格限制在40发以内,同时还严控伪军的弹药储备。而且,1940年前后,日军在平原地区推行“囚笼政策”,通过修筑碉堡、铺设公路分割战场,限制了八路军的活动。平原地区的八路军只能以营为单位作战,小仗增多,大仗减少,缴获量大幅下降。
![]()
面对弹药短缺的困境,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次会议上,专门提出了军火问题,要求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兵工厂,实现弹药、步枪、手榴弹自制。但是,在根据地生产子弹谈何容易。
首先,子弹壳一般用黄铜制造,而根据地既没有冶炼黄铜的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纯铜储备,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制造复装弹。制造复装弹的工艺很复杂,需要经过清洗、整形、退火、看底火眼、上底火、装发射药、装弹头、紧弹壳、弹口及底火点虫胶漆、检验、过全弹样规、滚光等几十道工序。
![]()
其中,最关键的原料就是旧弹壳。从1941年起,用过的弹壳成为了八路军的“战略物资”。朱德在1941年1月13日给部队的电报中明确指示:“总部现已无子弹……以后凡领子弹者必须带子弹壳来,一颗换一颗,否则不发”。八路军战士们在战斗间隙都会全力收集弹壳。
步枪手转移阵地前会仔细搜寻周边的弹壳,战后上交班长;机枪手因频繁转移无暇收集,其他战士会在打扫战场时根据其回忆帮忙寻找。收集到的弹壳会被送往子弹厂。当时工厂里有周恩来通过统战关系从敌占区运来的设备,包括两台弹壳车底机、两台取轴冲床、两台紧口机、两台收口机、一部元车,还有车床和小冲床各一部,这些设备提升了复装弹的生产效率。
![]()
除了工厂大规模生产,八路军还成立了复装弹小分队,携带成品弹头和简单工具跟随作战部队,在战地现场制造复装枪弹。解决了弹壳问题,火药又成了新的难题。根据地最初用的是民间土造的黑火药,这种火药发射时会产生浓烈的黑烟,不仅影响瞄准,还会暴露射击位置。
于是,八路军先是拆解日军炮弹的发射药筒,取出无烟火药条剪碎后装入子弹壳,但这种方法因缴获的发射药筒有限且拆解危险,很快被放弃。1940年1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工部在河北唐县的村落里,用大水缸搭建陶塔,开始生产硝酸和硫酸。
同年8月,八路军已经能够批量生产硝酸和硫酸。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的三名同志,用自产的原料成功研制出了无烟火药,并迅速推广到其他根据地。复装弹生产的最后一个难点是弹头。日制6.5毫米步枪弹的弹头为铅芯外包铜制被甲,复装弹也采用类似结构。但根据地缺铜,无法冶炼新铜,只能回收旧铜制品。
![]()
技术人员发现,清光绪年间的铜元材质适合制造弹头。他们先把收集到的光绪铜元进行挤压和敲打,制成类似试管的铜制外壳,再灌入融化的铅液后封口,制成弹头。由于铜元硬度高于纯铜,用人力螺旋冲压机生产时效率极低,后来技术人员改用骡马驱动冲压机,才解决了生产效率问题。
但这种土法制造的弹头,表面会残留大量细微裂缝,即便经过简单打磨也无法消除,且因铜元本身颜色,弹头呈现出暗红色,“红圆头”由此得名。红圆头子弹在发射后高速飞行时,空气会从裂缝灌入,产生刺耳的呼啸声。
同时,高速空气还会导致铜皮部分剥落,露出铅芯。当它进入人体后,开裂的铜皮在阻力下会碎成大量破片,铅芯也被挤出,在体内翻滚,造成的创口远比普通子弹大得多。
不过,红圆头弹也有明显的缺陷,粗糙的加工导致它的精度变差,射程也远不如新造子弹。“红圆头”子弹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型号,是一种应急产品。它见证了八路军在抗战时期的艰难困苦,也体现了中国军民顽强抗战的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