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文作者写过一篇文章,说对那些喜欢探访废弃建筑和工业遗址的人来说,有个坏消息——位于“纳罗-福明斯克”附近的那处相当有名的“球体”地点开始被拆除了。
总体来说,作者之前已经介绍过类似的“球体”建筑,它们位于谢尔吉耶夫镇(Сергиев Посад)附近。
既然这个话题引起了一定的兴趣,作者想现在是时候更详细地讲一讲A-35系统的设施,并展示一下那里还有哪些有趣的东西。幸好,与另一处类似地点不同的是,这里进入区域和拍照都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
简单来说,这片区域内有A-135反导系统的设施,以及两个A-35/A-35M反导试验发射场——“叶尼塞”(Енисей)和“托博尔”(Тобол),此外还有一些基础设施建筑,如仓库、车库等。
![]()
莫斯科的 A-35 防空/反导系统。
发射试验场 “叶尼塞 / 托博尔” — 两套各 4 个发射架(2 × 4 PU),采用统一指挥控制系统,配备 2 部 РКИ-35 雷达和 1 部 РКЦ-35 雷达。
- 发射仰角:60° 或 78°(两档位置,最初可能仅为 78°)。
- 方位指向范围:360°。
- 根据复合体主控指挥设备(ГКВЦ)的数据,发射架定向精度为 15 角分(15′)。
- 运载/搬运车辆:基于 MAZ‑537 底盘的牵引车,配半挂车。
![]()
叶尼塞与托博尔发射试验场的主要差别首先体现在设备布局上——具体来说是计算机系统的不同:
- 在叶尼塞复合体运行的是两台 5Э53 型电子计算机;
- 在托博尔复合体则是一台(但更现代的)5Э92б 型电子计算机
这也导致了两处设施建筑规模与内部结构存在差异。
A‑35 系统在 1972–1974 年间投入服役,随后几乎立即开始现代化改造工作。
A‑35M 是 A‑35 的改进型,具有改进的技术参数、新型拦截导弹和新的软硬件综合体(在后续演进中倾向于仅采用托博尔型综合体并替换较老的叶尼塞单元)。
改进后的 A‑35M 于 1978 年 进入战备,而整个 A‑35 系统于 1990 年 退出现役,原因包括接收天线 Дунай‑3М(多瑙河‑3M)的火灾损坏以及向 A‑135 系统的过渡。
“产品通道雷达”(РКИ):
该雷达负责监视试验发射复合体所瞄准的一对目标的飞行弹道(弹头与导弹最后一级的弹体),并完成对拦截导弹的制导引导。
![]()
目标通道雷达(РКЦ)
该雷达负责将拦截导弹引导至目标轨迹并进行制导。
![]()
发射装置(PU)
PSU(升降-发射装置)/ PPU(升降-发射装置,名称的另一种表述)配备 5П81 型运输-发射容器(TPC,容器材料为钢,盖子为橡胶布材质)。
![]()
关于 A‑35 系统的发射装置外观,可以在一些罕见的照片中看到。
![]()
在哈萨克斯坦的萨雷-沙甘(Sary-Shagan)军事试验场内,曾建有 A 系统的试验发射复合体——阿尔丹(Aldan)。
![]()
![]()
直到不久前,人们仍能看到发射装置(PU)。
![]()
导弹
A‑35 系统使用的是 A‑350Ж 导弹,而 A‑35M 系统使用其改进型 A‑350Р。
![]()
![]()
导弹通过 MAZ‑537 拖车运输,装在专用的运输-发射容器(TPC)内。
![]()
这些 TPC 随后被安装到发射装置上。
导弹装入 TPC
![]()
现在,我们来实地看看这些设施。
托博尔(Тобол)
建筑以混凝土板为外墙装饰。
导弹通道雷达(РКИ)
该雷达建筑为方形平面设计,二层结构。
![]()
内部一切如常——空荡的大厅和房间。
一层
![]()
![]()
作者没上到二层,而通往三层的楼梯已经被锯掉,爬上去非常危险。
目标通道雷达(РКЦ)
建筑平面呈方形,二层结构,带有一个方形二层附属建筑。
![]()
![]()
![]()
内部——空无一物。
一层
![]()
![]()
![]()
![]()
二层
![]()
![]()
![]()
三层
这是唯一一栋通往“球形结构”内部仍保留楼梯的建筑,因此也最受游客欢迎。
![]()
叶尼塞(Енисей)
截至2025年10月,下面描述的所有建筑均已被拆除!
与托博尔(Тобол)的类似建筑相比,叶尼塞的建筑外墙采用砖砌,内部布局也完全不同。
РКИ(装置雷达)
二层方形建筑,砖砌外墙。
![]()
一层
![]()
![]()
![]()
二层
![]()
![]()
![]()
通往三层的楼梯已被锯掉。
РКЦ(目标雷达)
二层矩形建筑,砖砌外墙。
与托博尔(Тобол)的РКЦ相比,该建筑内部房间更多,布局也不同。
![]()
![]()
一层
局部楼板明显塌陷,很可能是拆除笨重设备或锯掉钢制承重梁导致的。
![]()
![]()
![]()
![]()
![]()
二层
有非常多的房间,整个楼层都没有假地板。
![]()
![]()
![]()
![]()
有几个大大厅,部分地板塌陷。
![]()
![]()
![]()
另一个类似的房间。
![]()
![]()
![]()
三层
没有正常的楼梯可以上去,但还是能相对容易地爬上去。
![]()
导弹维护楼
这里进行拦截导弹的维护工作。
![]()
![]()
一层
![]()
![]()
二层
![]()
![]()
![]()
在 A-35 区域,从发射装置只剩下混凝土基础。
![]()
![]()
![]()
![]()
车库
![]()
![]()
内部情况
![]()
![]()
这是典型的人员掩体。
![]()
每个“球体”旁边都有这样的掩体。
![]()
![]()
![]()
莫斯科的 A-135 导弹防御系统
到了1980年代,A-35 系统已经在技术上落后,因此被新系统 A-135 所取代。
新系统包括远程拦截导弹(51T6)和近程拦截导弹(53T6)。
![]()
51T6 导弹运输车
![]()
53T6 导弹运输车
![]()
正是远程拦截导弹(51T6)被安置在 A-35 区域的井式发射装置(Silo Launcher)中。
这就是导弹如何被装入发射井的方式。
![]()
![]()
内部情况
![]()
这是井式发射装置(ШПУ)的样子,导弹已安装在容器内,舱门打开(以近程拦截导弹为例)。
![]()
井式发射装置(ШПУ)
![]()
![]()
![]()
![]()
A-135 系统的运行还涉及一些技术建筑物。
![]()
柴油发电机房建筑
![]()
内部当然已经被掏空。
一层
![]()
![]()
![]()
二层
![]()
计算中心建筑
![]()
内部同样被掏空,而且部分建筑漏水严重。
一层
![]()
![]()
![]()
![]()
二层
![]()
![]()
![]()
![]()
![]()
同时,也有其他俄国网友介绍,在杜布罗沃(诺金斯克-9)也在积极拆除建筑,暂时还没有完全拆完。球形建筑本身已经不存在——三角形支架散落在地面,但屋顶的安装位置仍然保存完好。
至此,简短的参观就结束了。(感谢收看本频道编译的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