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偷懒”的智慧?
你有没有试过,脑子像卡住的电脑,越急越转不动?明明坐了一整天,改了八百遍方案,最后一看全是错别字。我认识一个老同事,前几年拼得最凶,天天熬到凌晨,结果某天直接晕在工位上,送医院查出心律不齐。医生一句话扎心了:“你这哪是工作,是拿命换打卡记录。”
![]()
后来他改了。困了就下楼转一圈,接杯水慢悠悠喝完,眯十分钟再开工。怪的是,活儿反而干得快了,领导还夸他最近思路清楚。他自己说,以前觉得休息是“掉链子”,现在才明白,人不是机器,绷太紧真会断。
![]()
村上春树写了三十多年书,从不靠“拼命”出名。人家规矩很死:每天写四小时,到点收笔,雷打不动。剩下的时间去跑步、煮咖啡,甚至研究煎蛋的火候。有人问他不怕断了灵感?他笑着说:“灵感像猫,你越追它越跑,你坐下歇会儿,它反而蹭过来。”他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有一句,我特记心——“休息不是偷懒,是让身体和脑子重新对上频道。”对吧?你什么时候思路最清?往往是刚睡醒,或者散完步回来那会儿。
![]()
李娟在《阿勒泰的角落》里写过一句,我看了心头一震:“我躺在草地上,看着云,什么也不做,就很幸福。”你细品,这不是摆烂,是把自己放回自然节奏里。她放羊累了就躺下,牛羊吃饱了也卧着反刍。谁说这不算工作的一部分?就像地种久了要休耕,人也得留点空隙,让神回来。
汪曾祺更绝,写累了就去侍弄花草,做饭烦了就搬个藤椅听戏。他说,“人总要有点闲情逸致。”这话听着老派,可现在看多通透。生活哪能一直猛火炖?文火慢熬,米才开花,人也才喘得过来。
你硬撑着赶报告,赶出来的可能是废纸;强打精神开会,耳朵听着,脑子早飘走了。倒不如闭眼十分钟,洗把脸,喝口温水,让念头自己沉下来。有时候,那一小段“浪费”的时间,反而是效率的开关。
庆山在《月棠记》里写:“适当的停顿,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现在信了。那些能走得远的人,不是脚步最快的,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踩刹车的。累了就歇,天塌不下来。反而歇够了,路才看得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