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堂堂九五之尊,乃是天下最尊贵的人了。从来都只有皇帝呵斥别人的分,还没听说过有人敢呵斥皇帝的。
但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却为此事开了先河,他在一次微服私访的时候,因为一点小事,结果被一老妇大声呵斥,差点将他赶出房门。
![]()
但是有意思的是,康熙不仅没有生气,还赏了对方一件黄马褂。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次预料之外的微服私访
说起来,清朝皇帝里面最喜欢微服私访的,当数康熙皇帝。
这位早熟的皇帝,15岁擒鳌拜,19岁平三藩。此后又和贵族们斗智斗勇,将朝廷的权力重新拿回手中。
正因为他早年的这些经历,使得康熙意识到,大臣们是靠不住的。这些人或是出于对皇帝的畏惧,或是为了讨皇帝欢心,因此很多时候尽是捡一些好听的话说。这样康熙就很难听到真话。
康熙深知,国家的根基在于百姓,只有百姓过得好了,国家才能富强,才算是盛世。为了了解民间的实情,康熙多次微服私访。
![]()
关于他微服私访的故事数不胜数,甚至后人根据这些事情还拍了一系列电视剧,就叫《康熙微服私访记》。
虽说康熙微服私访的故事大多只是传说,但是我们这次要说的却是确有其事。
一切还要从准噶尔之战说起,准噶尔这个部落,可谓是清初清朝最大的心腹大患。不仅因为其实力强劲、野心勃勃,更因为其敏感的身份。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清朝的基本盘其实是满族人和蒙古人。
这其中满族人人丁稀疏,因此军队的主力其实是蒙古人。而当时的蒙古按照地域被分为了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以及漠西厄鲁特蒙古。
而漠西的厄鲁特蒙古主要有四大部落,其中最强者就是准噶尔部。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乃是一代雄主,此人野心勃勃,不甘心只做一个部落的大汗。他想要效仿成吉思汗,称霸天下。
![]()
因此他不断挑起战争,攻打其他蒙古部落。
他仅凭三万大军,就夺取了漠北喀尔喀蒙古的大片土地,公然和朝廷叫板。
这可是蒙古的核心部落,如果康熙无法迅速平定准噶尔,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到时候那些蒙古王公会站在哪边可就不好说了。
因此,康熙迅速出兵平叛,接连几场战役下来,大败噶尔丹。只不过噶尔丹这人太狂妄了,他觉得自己有外援,因此打死都不投降。
康熙可等不下去了,这事情越拖变数越大,于是下旨御驾亲征,决定以举国之力,迅速解决掉准噶尔这个隐患。
将士们见皇帝都来到了前线,自然打起仗来比之前更加卖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噶尔丹也身首异处。
![]()
大战得胜,按照计划,康熙应该班师回朝了。但是路上他突然有了新的想法。
康熙觉得自己此前微服私访都是在中原地区,至于蒙古地区,他除了参加一些祭祀活动,就很少踏足了。蒙古百姓也是自己的子民,他想了解一下当地百姓的真实情况。
于是他临时决定,大队人马按计划班师回朝,他带着少许护卫微服私访。
他刚提出此事,就遭到了随行大臣的反对。毕竟蒙古地广人疏,皇帝就带这么点护卫,出了事怎么办?
中原地区好歹到处都是官府的势力范围,但是这草原上朝廷能管得到的地方太少了。别的不说,荒郊野外的野狼就有不少。
康熙也不是那种独断专行的皇帝,最终他和大臣们互相退了一步,微服私访照旧,皇帝身边只带十几个护卫,另外留500人护卫在其身后跟着。此外,还留有一支5000人的军队在附近待命。
![]()
万一皇帝遇到什么危险,那500人可以拖延时间,并通知那5000人的军队迅速驰援。
这些人都和当地权贵没有联系,康熙还是可以看到当地实情的。
于是乎,康熙开始了这场预料之外的微服私访。
皇帝竟然被老妇呵斥
就这样,康熙一行人上路了。他们一行十几人扮作商人,走走停停,见识了不少人和事。
这次微服私访使得康熙对蒙古的一切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和大臣们告诉的完全不一样。毕竟奏章里的一切,都是轻描淡写的,人口也只是一个个数字罢了。
但是康熙这一行,看到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
他连连感叹,蒙古的风俗文化和中原地区可谓是大相径庭。这次可算是让他大开眼界。
这一日,眼看太阳快落山了,众人本以为需要风餐露宿了。谁曾想,又走了半个时辰,竟然看到了一个蒙古包。
众人一看,立刻快马加鞭。毕竟出门在外,能吃口热饭,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
当他们来到蒙古包,发现蒙古包里只有一个老妇人。一问,家里其他人有事外出,还没回来。
要说,这老百姓就是淳朴,这点中原地区和草原上没区别。老妇一听说康熙一行是外出做生意的商人,加上康熙一看就是个读书人的样子,不疑有他,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一番攀谈下来,康熙才知道,这老妇的老伴早已去世,膝下有两个儿子。只不过附近有户人家临时有事,找他们帮忙,两个儿子被叫走了。
![]()
老人家长期生活在草原上,正好想找人聊聊天。像康熙他们这种商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是最受她欢迎的。
老妇一边和康熙闲聊,手里可一会也没闲着,大约过了半个时辰,一桌标准的草原美食就完成了。
老妇热情地招待康熙等人入座。康熙习惯性地坐在了正中间的主位上。按照当地习俗,这位置就是留给贵客的,所以康熙这么做倒也没啥问题。
谁知他刚坐下,老妇就皱起了眉头。不过她还是强忍着怒气说道:“这位客人,这个位置你不能坐,这个位置是留给最尊贵的人的。”
康熙一听乐了。这天下,他不就是最尊贵的人?于是告诉老妇:“老人家,你放心,这位置我还是坐得了的。”
谁知下一刻老妇直接发飙了:“你这人怎么这么不知好歹?都说了这个位置你不能坐,你怎么就不听呢?”
![]()
说完就把康熙连推带拉地往外面赶。一干侍卫见状,立刻要冲上前去护驾。但是被康熙用眼神给制止了。
到了蒙古包外面,他先是向老妇道歉赔不是。待对方的怒气消退了一些,才问道:“我一路上借宿的人家也有好些,这个位置一般都是给客人坐的。敢问为何到了您家却不给客人坐呢?”
老妇这时候也冷静下来,他意识到刚才自己的行为有些激动了。毕竟对方不明所以,正所谓不知者无罪。
于是她耐心地解释道:“这个位置别说你,就算是咱们这的王爷来了也一样不能坐。因为正对着这座位摆着当今圣上的画像。除了当今圣上,没人可以坐这个位置,否则就是大不敬。”
老妇担心康熙不信,又带他去看了看,只见康熙之前所坐座位的对面确实被一块黄布盖着。揭开黄布,下面确实是一个人的画像。只是怎么看,这个人都不像康熙,这人太胖了。
康熙哭笑不得,他告诉老妇:“这哪里是当今圣上呀,说是庙里的胖僧人还差不多。”
![]()
夫人诧异道:“怎么可能?为了求得这幅画像,我可是花了大价钱的。”
康熙无奈地解释道:“我就是从京师过来的,当今圣上的长相我自然见识过的。当今圣上没这么胖,清瘦了不少。”
老妇闻言,大为惊讶:“你们真的从京师来的?”
在再三确认后,她感叹道:“太清瘦了不好,我还是觉得圆润些显得富态,才有贵人的样子。”
康熙闻言只得苦笑,敢这么评论他的长相的,整个大清也就面前这个老妇了。
赏赐黄马褂,成就一番佳话
在误会解除后,宾主重新入座,这次康熙自觉避开了主位。宾主相谈甚欢,其乐融融。
![]()
酒足饭饱后,康熙好奇地询问,老妇为何想着要供奉皇帝的画像。
老妇为人淳朴,实话实说道:“自从当今陛下继位之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以前朝廷的好处都是那些权贵的,我们这些蒙古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但是当今圣上很重视民生疾苦,优待我们这些百姓。使得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家里要什么有什么。而且他还平定了准噶尔,使得我们不必承受战乱之苦。陛下就是我们的保护神,自然应该供奉他的画像了。”
康熙闻言,表面上没啥反应,其实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皇帝也是人,他为百姓做了这么多,一方面是为了江山社稷,另一方面还不是希望有个好名声?
不过他和乾隆不一样,乾隆图的是虚名。而康熙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名声只是顺带的。
![]()
第二天,康熙与老妇告辞了。当然,他们十几个人,不可能在别人家白吃白住的。不过草原上根本用不到钱,都是以物易物的。好在他假扮商人,马车上有不少货物的。于是给了老妇人不少日用品,还给了一件“黄色的衣服”。
起初老妇还不要,她表示康熙给的东西够多了,衣服她们家不缺的。
但是康熙坚决要将这件衣服留下,而且他还交代道:“这衣服可不简单, 过阵子会有人来告诉你它的来历。你千万别送给别人了。”
老妇闻言,有些好奇,于是重重地点了头。
康熙离开后大概半个月吧,当地王府派人来到老妇家。来人告诉老妇,前阵子在她家留宿的正是当今圣上。而那件“黄色衣服”,乃是赫赫有名的黄马褂。陛下要他们传话“你的诚意朕心领了,这件黄马褂送给你,就当作传家宝吧。希望它能保你们一家人平平安安。”
老妇闻言,已经泪流满面了,立刻磕头谢恩。
![]()
此后,这件黄马褂便被老妇当作传家宝代代相传。
时至今日,这件黄马褂已经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博物馆的一件展品,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而这件黄马褂也表明了,这个故事并非传说,而是确有其事。它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