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国庆假期带孩子去旅游,在机场候机时看到这样一幕:一对年轻父母带着约莫三岁的孩子出行,孩子因起得太早而哭闹不止。妈妈疲惫地哄着,爸爸无奈地说:“特意带你看世界,怎么还不高兴呢?”
![]()
这句话,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迫不及待地带他们去看远方的风景。但作为一个曾带着幼儿长途旅行,也见过太多相似场景的人,我想温柔地提醒:在孩子尚未准备好之前,那场精心策划的旅行,可能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1、孩子的世界,不在远方在身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七岁前的孩子主要通过感官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对他们来说,小区花园里搬家的蚂蚁群,比千里之外人头攒动的名胜古迹更有趣;一堆可以随意塑形的沙子,比需要安静观赏的博物馆更富吸引力。
李梅曾分享她的经历:花上万元带孩子去海南,结果五岁的儿子全程只对酒店门口的喷水池感兴趣,反复问“为什么水会跳起舞来”。反倒是最后一天在附近农家乐,看着母鸡下蛋、摘草莓的经历,让他回家后念叨了整整一个月。
![]()
这不是说远方的风景不美,而是孩子的认知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在他们建立对周围环境的基本认知前,跨越千里的风景不过是模糊的背景板。
2、被“绑架”的童年,疲惫大于乐趣
仔细观察那些跟着父母在各个景点间奔波的孩子:他们小脸通红,要么在婴儿车里昏昏欲睡,要么因过度刺激而烦躁哭闹。这种状态下的孩子,其实是在配合父母完成一项叫做“旅行”的任务。
我见过在长城上哭着要回家看动画片的孩子,也见过在海边害怕海浪紧紧抱住爸爸腿的孩子。对他们来说,长途跋涉的疲惫、被打乱的作息、陌生的环境,都可能成为压力源。
![]()
有位儿童发展专家说得恳切:“当我们把幼儿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与其说是在丰富他们的体验,不如说是在满足我们自己对‘完美亲子游’的想象。”
3、那个神奇的年龄分水岭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适合带孩子看世界呢?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大约七岁左右是个值得参考的节点。
这个年龄的孩子,通常已经具备了以下能力:
能够理解并遵守基本规则,如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拥有足够的体力完成适度的行走和游览;开始对历史文化、自然现象产生真实的好奇;能够形成较为清晰的记忆,并在旅行后保留印象。
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能够享受“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期待坐火车本身就和到达目的地一样有趣,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比拍照打卡更吸引人。
![]()
4、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在孩子幼年时期,我们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选择:
(1)用“体验”代替“旅行”
可以周末去城郊认农作物,傍晚在河边观察昆虫,甚至一起在厨房“旅行”——认识各种蔬菜的故乡,这些都是更适合幼儿的探索方式。
(2)当旅行不可避免时,请慢下来
可以选择一个目的地,住下来,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几天。让孩子有时间在公园里发呆,有机会和当地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质量远胜于数量。
![]()
(3)读懂孩子的信号
当他们明显表现出疲惫、恐惧或不适时,请放下“来都来了”的执念。尊重孩子的节奏,比去完所有计划中的景点重要得多。
5、等待,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写下这些,绝不是要否定带孩子看世界的价值。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深知旅行的意义,才更希望它在对的时间发生,成为孩子美好的记忆而非负担。
王姐在儿子八岁那年带他去了西安。孩子提前读了简版历史书,在兵马俑前睁大眼睛,认真听讲解,回来还写了篇生动的游记。那次旅行成了他爱上历史的起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有的可能五岁就能享受长途旅行,有的可能要到十岁才真正准备好。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放下比较,细心观察,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时机。
![]()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别急着把孩子推向远方的风景。先陪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惊喜,在熟悉的土地上扎根。当他们的好奇心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远方,当他们的身心都准备好迎接新的冒险时——那场真正的旅行,将会成为你们共同的美好礼物。
毕竟,童年不是一场需要赶场的竞赛,而是一段需要用心丈量的时光。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