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扳指,又称搬指、班指,是古人套于右手大拇指辅助张弓射箭和防擦伤的一种工具。
韘初见于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现发现的最早具有扳指功能和外形的用品出土于商朝妇好墓。商代的玉韘有走弦的槽、拴绳的眼,是拉弓射箭的实用器。
在春秋、战国(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此时的扳指主要还是实用扳指。
![]()
扳指是一种护手的工具,带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古人亦称为“机”,意义类似于“扳机”,表示扳指的作用相当于扳机。
![]()
战汉时代,玉韘出现了片状形制,很多还镂龙雕凤,大都有用来拉弦的小钩,但不能承受拉弓射箭的强大扣力,逐渐演变为一种佩件,因其中空部呈鸡心形,也有人称之为 “鸡心佩”,东汉以后,这种鸡心佩逐渐消失。
宋代时,仿古之风盛行,出现了一些仿汉代的玉韘,形制多种多样,有片状的,也有矮筒状的。
![]()
明清时,玉韘完全异化为观赏之物,在王公贵胄中十分流行。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前,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个人军事技能受到极大重视,几乎人手一枚。
入关以后,扳指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玩物和装饰,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形成了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蒙各旗子弟,以及附庸风雅的富商巨贾,皆喜佩戴把玩玉的风气。
![]()
扳指佩戴等级森严,极品自然是皇帝的御用之物。无论身份、材质、工艺、纹饰,均登峰造极。
从多尔衮进关到顺治皇帝初步立足中原,再到康雍乾三朝,皇帝御用的扳指儿都是有着严格的惯例和规定。
![]()
清宫造办处先是依皇帝谕旨让玉作、牙作等专业机构按照皇帝的意愿和喜好做出上用纹样,再经皇帝本人修改确认后方可制作。
为制造一个合用的扳指,乾隆皇帝可以在外出避暑之时,连续七次来回传递命令以及扳指实物,要求工匠修改。御用扳指儿上面,经常有御题诗、诗意画和宫廷专用纹饰等带有浓厚人文气象的雕刻。
![]()
这类扳指儿是当时技艺最高工匠的倾心之作,也是当时宫廷文化和皇帝本人气质爱好、文化理想和审美品位的集中表现。不过,这一类的扳指儿儿数量十分有限。
![]()
对于很多各地高级官员、附属国进贡或宫廷在江南定做的扳指,皇帝往往不是自己戴,而是赏赐给高官、宠臣、皇室宗亲,比如乾隆皇帝就会把此类扳指儿赏赐给在平定回部和大小金川等战役中得胜回朝的将领。
![]()
留存传世的扳指形状主要有筒形、坡形、扳机形和韘形四种类型。商周时期,出土的玉扳指形状呈坡形,有弦槽和眼孔。汉代时,出现了一种带柄状凸翼的玉韘。宋代时,仿制汉代扳指,形式多样,多出片状扳指和矮桶状扳指等。清朝时扳指由实用器逐渐转变为象征满族男子身份地位的首饰,满族人最早的扳指是用鹿骨制成的圆柱形扳指。
![]()
由于炫富的需要,扳指的质地选择越来越多,由原来的犀角、驼骨发展到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玺、紫檀等名贵滑润的原料。
![]()
贵族扳指以翡翠质者为上选,其色浑澄不一且花斑各异,碧绿而清澈如水者价值连城,非贵胄而不敢轻易佩带; 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民间佩戴的扳指儿以象牙、瓷质为多。
![]()
这种种分别,在当年是判定等级身份的标志,在如今则是衡量市场价格和收藏价值的尺度。扳指儿的大小厚薄,依使用者文武身份定夺,武扳指儿多素面,文扳指儿多于外壁精铸诗句或花纹。
![]()
清代 紫檀贴竹黄扳指
· 种类
文扳指:以文字为装饰,多于外壁铸诗句或花纹,受到帝王青睐,流行一时,显示佩戴者的文武双修,贵族扳指以翡翠质者为上选,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
![]()
武扳指:多为素面,表面装饰很少,常见的材料有翡翠、玛瑙、象牙等,扳指中部带有一整圈髓腔孔的最为好用,使用长久髓腔被汗液沁黑称黑璋,黑璋环绕是名品。
![]()
巧色扳指:采取巧色雕刻的手法,如红翡雕龙、绿地刻水等,借鉴材料本身的特点,在当时十分受人们青睐。
![]()
圆雕扳指:采用圆雕手法,在方寸之间将动物立体地雕刻在扳指之上,装饰意味强、写实手法精道,通常作为贵族把玩的器物,无实用意义。
![]()
传统的汉族扳指儿与满族、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区别:汉族扳指儿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儿一般为圆柱体。
在我国,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据考证,桶形扳指主要出土于14世纪以后。17世纪以后,满族将扳指发展为首饰。
![]()
戒指,又名“约指”,俗称“镏子”。八旗子弟有其友朋之投契者,于戒指一物,多有用其表示团结精神,彼此各戴一枚,皆铸有“二人平心”之字样,夫妻间亦有借用此种戒指以表示心地无二者。后汉族人士亦多效此风。
戒指的意义,戴于指上,含有警戒之告示,其上镌有“戒烟”、“戒酒”、“戒色”之字样。凡劝人戒烟戒酒戒色者,聚资为之镌一戒指赠之。八旗子弟最普通之戒指,多镌有自己的姓名,此风历久不混。
![]()
扳指作为首饰,一度接近消亡。
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不方便。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清代晚期以后,热兵器逐渐取代冷兵器。惧怕异族民众掌握先进武器影响统治、坚持 “满语骑射”的清王朝最终没有能够挡住历史潮流,于是,作为满蒙八旗首饰的扳指仅仅存在了百年左右。由于作为首饰时,扳指仅仅是一种玩物,因此常被以轻蔑的语气称作“扳指儿”。
![]()
扳指原本使用犀牛角、兽骨制作。但是,八旗子弟使用扳指大多只是用来炫富,这些较硬的材料十分“克手”,有明显的磨手感觉。
因此,八旗子弟便对扳指儿的制作工艺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扳指表面必须十分光滑,筒状内部接触手指部分以不“克手”(以“光滑柔顺”)为准。不使用时,常要双手反复搓磨,使制作时肉眼不可见的“毛刺”通过手的“摸”、“搓”逐渐达到光滑,即类似现代制作工艺的打磨抛光工序。
![]()
· 养护方法
不同的材质,护养方法有所不同。
玉质、翡翠扳指儿的保养基本就和玉镯的保养差不多,在把玩时用指肚之肉来打磨扳指。
![]()
象牙扳指一般有槽痕, 要用上好的皮毛 经常擦拭槽痕中的污渍。象牙制品一般会在五六十年后开裂,所以用胭脂(纯天然制作)和酒糟来清洗。有条件的话,可以为象牙扳指儿制作一个紫檀木的内胆,因紫檀木略有淡香且能吸水分,与象牙可以达到互为护养的功效。
![]()
· 价值
除了御用和御赐扳指儿外,扳指儿中的“探花”要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家宗室为自己定做的,其上往往会刻有宗室本人的私印。亲王赏赐家奴、下属或馈赠亲友的扳指儿,也属此等之列。
![]()
清代等级极其森严,即便是亲王也不能逾制,所以也就很少在上面题诗刻画,其工艺和材质也不敢擅越皇帝的喜好,价值略逊一筹。
![]()
接下来,则依次是大将军王、抚远大将军及其同僚下属诸将军扳指儿贺寿用扳指儿、嫁妆扳指儿、纪念或占卜扳指儿、商用扳指儿。
![]()
![]()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