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尹馨
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中医医院综合楼三楼,治未病科整洁明亮,中医四诊仪、中医经络检测仪、六合治疗仪、熏蒸治疗仪等设备一应俱全。这里不仅为患者祛除病痛,更传承“治未病”的古老智慧,架起连接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健康桥梁。
治未病科设有小儿推拿专科门诊,自2021年7月开设以来,它成了许多家长信赖的“绿色诊室”。“孩子感冒、咳嗽、消化不良,推一推、贴一贴,症状能缓解不少。”现场家长点赞道。
![]()
医生配制止咳帖。人民网 尹馨摄
每到节气前后,门诊还会推出特色的“节气推拿”,帮助孩子适应气候变化。治未病科主治医生祁君芳说:“节气前后孩子容易生病,我们提前干预,效果比较好。”
目前,治未病科日均接诊量约20至30人次,在感冒、发烧等病症高发季节,单日最高接诊量可达40余人次。为保障诊疗质量,科室配备1名“彝县名医”、1名专业中医师、5名专业推拿师。此外,通过开设“夜门诊”与错峰接诊机制,既解决家长日间带娃就医的时间冲突,又避免集中就诊导致的等待过长问题,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我们致力于为‘未病’‘已病’‘康复期’人群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服务,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该院副院长刘永佳说。
提升医疗服务的脚步不止于此。漾濞县中医医院自2021年整体搬迁后,一直坚持“中医下沉”的路子。2023年,该院正式启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医生们不只是坐在诊室里,而是带着艾条、火罐、刮痧板,走进乡镇医院、村卫生室,服务基层群众。
“我们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集中培训,确保县域内所有在岗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含西医学习中医人员‘全员参与、应训尽训’。”刘永佳介绍,培训聚焦基层高频病症,如颈肩腰腿痛、感冒咳嗽、脾胃病、妇科调理等,筛选安全、便捷、低成本的适宜技术,采用“理论授课+实操演练+考核认证”模式,每月1次下乡带教,确保技术学完能用、用得规范。
![]()
小儿推拿专科门诊的医生为患者看诊。人民网 尹馨摄
治未病科主治医师牟芳担任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的带头人,每个星期固定有2天时间,她都会到漾江镇中心卫生院带教、坐诊,“手把手”地教基层医院的医生们拔罐、艾灸、贴敷。
“人才缺乏是制约乡镇中医发展的根本原因。”牟芳说。于是,她带着一支由2名医生、6名护士组成的教学团队,下沉到乡镇村庄,送去“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同时,该中心还制定了基层医疗机构技术达标计划,要求乡镇医疗机构掌握6类10项以上技术,村卫生室则需有1名医师掌握4类6项以上技术等。
如今,从乡镇卫生院飘出的药草香,到村卫生室里的便捷诊疗,漾濞县构建的县、乡、村三级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筑牢了基层诊疗的 “健康防线”,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中医药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