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脑肿瘤治疗领域,安全与精准始终是医生反复权衡的核心。
对许多脑转移或脑干肿瘤患者来说,手术风险高、复发率高、传统放疗副作用大——治疗方案的每一次调整,都像在走钢丝。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梁军坦言,这些年来最令医生焦虑的,是“有方案,却不够好用”的困境。
“我们能治病,但病人常常因为副作用过大而无法坚持。医生希望能在精准和安全之中找到新的突破。”正是在这样的临床背景下,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与百洋医药宣布共建“精准放疗中心”,引入全球领先的脑部精准放疗机器人ZAP-X。
这是一次关于医疗体系共建的新尝试:如何让先进技术真正进入医院、进入医生的手中,并最终改变患者的命运。
![]()
一、从临床出发:脑部放疗的“安全焦虑”
“肿瘤就是敌人,我们的任务是稳、准、狠地消灭它,同时保护正常组织。”北大国际医院放疗科主任王济东这样形容医生与病灶的关系。
在脑部放疗中,精准与安全从不是对立,而是彼此成就。脑功能区紧邻病灶,一个几毫米的偏差,就可能带来语言、听力、甚至认知功能的损失。
传统高能放疗系统追求穿透力,却往往带来更高的散射风险,健康组织受量随之上升。医生只能在“疗效”和“副作用”之间艰难平衡。
而患者的体验同样充满痛苦。传统的伽玛刀治疗需要打头架固定,“那种疼痛让人记一辈子,”王济东说,“ZAP-X进来后,病人可以听着音乐做治疗,半小时就结束,真的完全不同。”
在北大国际医院看来,引入ZAP-X的意义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让医生“敢放、能放、放心放”的底气——它让脑部精准治疗从理念变成现实,也让放疗变得更人性化。
二、从合作看逻辑:技术与临床的双向验证
在这场合作中,医院与企业并非简单的“设备供需”关系,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共建。
梁军院长说得很直白:“我们希望把最好的技术、最好的设备汇聚在北大国际医院,为的是让更多患者受益。”
![]()
▲梁军院长
北大国际医院的体制机制灵活,能快速推动新技术落地。ZAP-X的引入,在签约两个月后就能完成安装调试,预计12月中旬即可落地。梁军称之为“速度之快、意义之重”。
百洋医药是此次合作的产业支撑方。作为ZAP-X研发企业ZAP Surgical的大股东,百洋不仅提供设备,会真正参与到临床,依靠自身的丰富产业资源,在临床应用、临床验证等方面提供助力。设备不再是一次性交付的“黑箱”,而是一套可以在临床中被不断打磨的系统。
此外,位于北京临空经济区的百洋高端制造产业化基地计划于2025年底启用,未来将成为ZAP-X的全球生产与供应中心,实现“中国制造、全球交付”,加速推动这款高端进口设备的国产化。
![]()
▲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
“希望中国人都能享受到最顶尖的医疗技术服务。”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说,“我们希望通过创新,让一些‘没办法治’的病变得能治、能快治、能安全治。”
而百洋在放疗领域的布局也在不断延伸——从脑部放疗(ZAP-X),到体部放疗(中国首台4π智能机器人放疗系统),再到心脏放疗(全球首台X波段心律失常无创放疗机器人系统)。一个围绕放射治疗全疾病场景的生态化布局正在成形。
对于百洋而言,北大国际不仅是ZAP-X落地的合作方,更是“共创临床证据、共建标准”的伙伴。梁军也明确表示,这台设备的落地不是终点,而是研究的起点——“我们希望在这里建立一个研究型中心,让国内外神经、肿瘤专家都能参与到临床研究中来,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放疗标准。”
这种“双向验证”的合作机制,让技术创新不再停留在机房,而真正进入病房。正如梁军所说:“这次合作是范例——不仅是一个设备,更是一种责任。医院和企业共同为患者的生命质量负责。”
三、ZAP-X的“精控逻辑”:让精准成为可控的日常
在临床医生看来,ZAP-X 的价值在于能量的“可控”。
传统放疗设备依靠高能射线穿透深部靶区,虽然能够触达复杂病灶,但同时带来更高的散射风险,健康组织的受量随之上升,这正是放疗安全性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
ZAP-X采用3MV直线加速器,在“能量充足”与“能量可控”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这一能量区间既能满足颅脑靶区的穿透深度,又能有效降低散射量。
同时,ZAP-X 还是唯一采用现代直线加速器而非钴-60作为放射源的专用颅脑放射外科系统,免去了放射源管理和长期衰变的风险,让系统更安全、运维更简便。
其双回旋球形机架可在三维空间中产生数千条非共面射束,将辐射能量精准汇聚成“立体包裹”式剂量分布。能量在靶区集中释放、在健康组织中迅速衰减,使医生能够更灵活地规划照射路径和剂量分布。
一项由斯坦福大学、迈阿密癌症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发布的同行评审研究结果显示,ZAP-X可将健康组织的低剂量照射量减少一个数量级以上,平均治疗时间缩短约20%。这种技术上的“精控”落到临床实际,带来的是医生信心的提升与患者负担的降低。
在放疗这样高度技术化的场景中,舒适与信任往往比参数更能体现技术的成熟。ZAP-X正以一种更温和、更可控的方式,让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安全距离”真正变得可感、可衡量。
四、从行业看未来:当技术共建成为医疗创新的新范式
在百洋医药与北大国际医院这次合作中,更值得被记住的,或许不是某一项创新技术,而是一种新的医疗合作生态。
过去,先进设备的引入往往意味着单向输入:企业负责销售与维护,医院负责使用与消化。但这次,双方共同承担起“验证与改进”的责任——以真实的临床数据为基石,不断推动设备的优化迭代,最终回归临床,让科技创新切实优化医疗场景。
当精准与可及并行,当安全与体验兼顾,脑部精准放疗将不再是“高端医疗”,而是“可日常化的治疗选择”。
未来,这样的“共建模式”或许会成为一种新的行业模板:技术不仅被引入,更在被应用、被验证、被持续迭代。
这场合作的价值,正如梁军所说:“ZAP-X 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带来的,是我们重新定义脑部精准放疗的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