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香港街拍实录,城寨与霓虹的双面人生,老照片里藏着啥真实故事。
最近发现一堆四十年前香港老照片,拍的全是旺角油麻地这种老地方。摄影师有外国人也有本地人,镜头对准的却都是平常街道和摊贩。照片里的人没穿名牌,街边店铺招牌破破烂烂,但能看见港岛当年真实模样。像是把时光机拉回1978年,直接拍下普通人吃饭工作时的样貌。
![]()
有张旺角街市的照片看得我直吸凉气。人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到处是猪肉铺和裁缝铺,招牌全是繁体字。旁边广告牌写着“京果”,就是那种炸糯米零食。街边卖报的老头打瞌睡,杂志摊摆着《老夫子》和《香港名流》,这些书现在年轻人都没见过。还有个早餐摊在油麻地,油锅滋滋响着煎饼,和内地路边摊好像一个样。
![]()
有意思的是中环那边也有照片。那时候中环已经高楼林立,但路边还有人力车夫等着拉客。有个老头坐在自家店门口发呆,“福安海味”招牌都快掉漆了。旁边停着几艘船,有个老太婆叼着烟坐在船头烧炭,船篷挂着英国旗,估计是殖民时期的旧物。元朗那边两个穿花布衫的姑娘站在街边,后面走过个留长头发的男女分不清的人,发型比现在网红还新潮。
![]()
最震撼的是九龙城寨的照片集。那地方简直像迷宫,楼挨楼挤得要命,天台上晾满湿衣服,小孩在瓦片间钻来钻去。一家日用品店隔壁是卖针织衫的,后院居然在烤乳猪,油烟四处乱飘。有个老人挑着扁担走小巷,手里居然拿着个黑乎乎的翻盖手机——那个年代手机应该还没普及?可能是某种特殊型号吧。
![]()
拍这些照片的加拿大摄影师叫基拉德,专门拍被人忽略的生活细节。他镜头里的香港人过得很艰辛,但也挺有烟火气。天台有孩子看书,菜市场卖酒的店里堆满烟盒,打麻将的人围坐一桌纯粹玩乐。照片里还有个水龙头,墙边上用红漆写着“此井水不能喝”,但旁边大爷正用它冲脚。
![]()
照片里能看到很多名字来历。旺角原来叫芒角咀,后来填海改名。油麻地最早是渔民晒缆绳的地方,难怪现在还有海鲜市场。有个小店老板让孩子在柜台边玩耍,烟酒零食摆得到处都是,就跟当年的副食店一模一样。最怪的是铜锣湾那艘船上,老太用火钳拨弄炭火煮东西,米字旗破破烂烂挂了几十年没人换。
![]()
现在回头看这些照片,就像拼凑出了真实的历史碎片。旺角街市招牌现在全换了,中环人力车早不存在,城寨也被拆了。但照片里那些晾衣杆、煤球炉子和手写价签,都证明当时香港人生活和内地其实差不多。有些店铺现在变成连锁店,有些巷子完全消失,但老一辈人一看就认得出来这是他们年轻时住过的地方。
这些照片就是证据,证明那个年代香港既有高楼大厦,也有穷街陋巷。普通人吃喝拉撒都在照片里,没有滤镜没有美化,这才是真正的城市记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