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运站在咱们国家可不是新鲜玩意儿,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冒头,那时候交通还不发达,铁路线少得可怜,私家车更是个稀罕货,飞机票贵得像奢侈品。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人开始往城里跑,找工作、做生意啥的,他们需要一种靠谱又不贵的出行方式。公路客运就这么火起来了,各种大巴、中巴、小客车满地跑,适合不同距离的趟儿。客运站呢,本来是为了管好这些乱七八糟的车辆和乘客,集中起来发车,避免路边乱揽客,效率低。慢慢的,这些站成了交通枢纽,班次固定,线路清楚,帮着公路客运从散兵游勇变成正规军。
早期客运站赚不赚钱不是重点,主要是服务需求。等行业稳当了,站点就开始尝到甜头。想想看,那时候出行选项少,客运站几乎垄断了中短途市场。票价开始浮动,尤其节假日,春运啥的,涨价成常态。举个例子,2007年春节前后,有些线路平时50块的票,一下子窜到120块,工资才刚过千块的时代,这钱可不是小数目。但乘客没辙,只能捏着鼻子认了。站点日营业额能到几十万,高峰期每天上万旅客,武汉傅家坡那种老牌站,载客量爆棚。广东、北京、上海的站也一样,靠着这种方式,客运站过了好几年好日子,暴利期来得快,去得也急。
![]()
转折点在2010年代,高铁网开始铺开,时速350公里,速度碾压大巴。比方说,成都到宜宾,高铁1个半小时搞定,大巴得晃3小时,还得祈祷别堵车。票价高铁贵点,但时间省,线上买票选座,方便多了。私家车也普及了,2001年加入WTO后,汽车市场开放,到2003年底保有量从82万涨到430万,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车,说走就走,路线随便改,谁还去站里挤?2012年滴滴快的上线,网约车时代来了,手机下单,价格透明,位置实时看,短途出行首选。这些新家伙不光快,还舒服,高铁座椅宽,车厢干净;私家车控温听歌;网约车随叫随到。客运站的痛点全露出来了,车厢挤、没空调、异味重,体验差劲。客流一泻千里,站点砍价一半也拉不回人。
![]()
现在情况更糟,2023到2025两年,全国关了上千家长途客运站。成都昭觉寺站,运营近30年,2025年9月关门,最后一班车走后,站台空了。福州汽车南站2023年10月停运,湖北仙桃总站2024年2月全线停,广东湛江东堤站和东莞厚街站2024年3月跟进,海口秀英港站也关了。北京上海80%的站不是停就是等着改造,广东从2012年起关了42家。全国2800多个二级以上站,到2023年底,基本都收不抵支,只有20%靠租场地给超市饭店勉强撑着。其余的年亏上千万,票务收入从高峰几十万掉到几千,人工电费水费压垮了。资金链一断,员工工资拖欠,设备坏了不修,安全问题堆积。停运潮从东到西,一线城市先动,二三线跟上,农村线路直接断,旅客得去路边等野车。
为什么这么惨?交通格局变了天。高铁里程世界第一,覆盖广,抢了长途生意。私家车保有量2023年达3.48亿辆,平均4.5人一辆,自驾成主流。网约车平台用户亿级,短途市场全占。疫情后,出行习惯改了,更多人开车或高铁,客运站客流从高峰上万降到百来人。行业数据显眼,公路客运量从2012峰值下滑超50%,2022年全国客运站平均利用率不足30%。有些站试着降价、加班次,但新竞争对手太强,乘客宁愿多花钱求舒适。
转型成了唯一出路,广东长途大巴先动,脱离站台单干,用微信群集客,凑够三四十人发车,直达地铁口或村里。高铁去不了的乡镇山村,大巴钻进去。车上升级了,可调座椅、USB口、小桌板,不再是破面包车。珠三角人口密,工人学生多,这招管用,拉回点客流。四川学着来,长途大巴也回暖。但客运站本身难救,大多转物流仓库或快递点,2023年后物流收入帮着翻身。少数站卖地开发商业,员工转岗或失业,政府得管安置。
![]()
长远看,客运站退场是必然,交通进步淘汰落后模式。从80年代补漏到暴利垄断,再到如今关停,行业跟不上时代。农村偏远地带还靠它连城乡,但整体份额小。未来可能剩少数站,专攻高铁盲区,或融合多式联运。数据显示,2025年关停比例或升25%,中西部影响大。客运站衰落提醒,任何行业都得创新,不然就被甩下车。想想那些年,它帮多少人回家过年,现在角色变了,但贡献还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