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美新一轮经贸谈判前夕,美国财长贝森特突然放话,准备联合G7对中国启动新的制裁,要求中国解除稀土出口限制。
在这个节骨眼上,贝森特的发言很明显是为了给谈判增加压力。
但问题是,如今的美国真的能够靠喊话解决谈判问题吗?
![]()
美方“联合施压”
贝森特的“制裁宣言”并非临时起意。
早在本月初,特朗普就曾在个人社媒上放话,要对中国加征关税并收紧关键软件出口。
而贝森特此次明确将“限制软件驱动产品对华出口”作为对冲中国稀土管制的核心手段,还强调“会和G7盟友协调行动”,试图靠“联盟声势”给谈判桌加压。
但这番强硬表态刚落地,美国市场就先给出了“反对票”。
美股指数应声下跌,虽跌幅不及此前“黑色星期五”那般震撼,却再次暴露投资者对“对抗策略”的不安。
毕竟,美国不少科技企业早已把中国市场当作主要收入来源,若真实施“软件断供”,最先受损的可能是自家企业。
有业内人士透露,已有美国软件厂商私下担忧,一旦失去中国市场,再想夺回就难了。
更尴尬的是,美方寄予厚望的“G7联盟”也暗藏裂痕。
![]()
德媒《商报》此前就报道,欧盟委员会虽口头表示“考虑反制中国稀土政策”,但德国、法国等国态度谨慎——这些国家的制造业高度依赖中国稀土和市场,经济增长放缓的当下,没人愿意为美国的战略目标“买单”。
就像一位欧洲外交官私下说的:“我们不想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更不想赔本赚吆喝。”
看似声势浩大的“联合制裁”,刚起步就面临“盟友不配合、自家拖后腿”的难题。
美方想靠“放狠话”抢占谈判先机,可现实里的矛盾却越藏越不住,这步棋真能走通吗?
中方“双管齐下”
面对美方的施压,中国的应对并非“情绪化反击”,而是早有布局的“稳扎稳打”。
先看稀土领域,中国此次加强出口管理,并非外界猜测的“突然出手”。
过去几年,官方就多次强调要加强战略资源监管,稀土作为新能源、军工、半导体的“关键原料”,早已被纳入重点监管名单,此次政策只是将此前的“原则性要求”细化为“有选择、有标准的审查”。
这种“章法”体现在执行细节上:中国并未搞“一刀切”封锁市场,而是通过审查规范稀土使用,既保护本国资源和环境,也避免全球产业链震荡。
![]()
要知道,中国掌握着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开采、加工到提纯,几乎覆盖全流程,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极高。
有数据显示,美国半导体产业所需的稀土,近七成来自中国。中国的政策调整,本质是对“产业安全”的守护,而非“资源霸权”。
更让美方没想到的是,在其试图“卡脖子”的软件领域,中国也已实现关键突破。
不久前深圳湾芯展上,新凯来子公司万里眼推出的两款国产EDA软件引发轰动——原理图设计软件和PCB设计软件,不仅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还直接填补了国产高端电子设计软件的空白。
此前,国产EDA因西方数十年技术积累和“小众市场”属性发展受限,但如今,这些软件已能满足部分企业的基础需求,相当于给中国高端制造“装上了国产引擎”。
中国科技企业的准备更显前瞻性。
早在美方释放“软件限制”信号前,不少企业就已意识到“被卡脖子”的风险,提前在EDA、操作系统、编译器等领域布局。
一位行业从业者坦言:“我们不是被动应对,而是早就知道,核心技术必须握在自己手里。”
当美方想靠软件封锁拖慢中国时,中国早已在资源和技术上做好双重准备,这种“以己之长补短板”的应对,显然超出了美方的预期。
![]()
博弈深层逻辑
这场围绕“稀土与软件”的较量,表面是贸易筹码的争夺,实则是两种发展模式的碰撞。
美国选择的是“控制与遏制”——试图靠技术优势和联盟施压,限制中国发展,延长自身领先期;
而中国走的是“内外兼修”的路子——一边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补上短板,一边保持开放合作,不搞“闭门造车”。
两种模式的效果,从历史案例中就能看出端倪。
此前美国对华为的打压,短期内确实给华为带来冲击,但最终华为通过自主研发突破了不少技术瓶颈,还带动了一批国产供应链企业成长。
如今在稀土和软件领域,美方又想重走“封锁老路”,可现实早已不同:中国工业体系日益完整,科研投入持续增加,已从“摸索阶段”进入“有突破、能长期研发”的新阶段。
更关键的是,全球产业链早已高度交融,“脱钩”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中美之间仍有庞大的贸易往来,仅半导体领域,美国企业每年从中国市场获得的收入就超过千亿美元;
而中国稀土对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支撑,更是无可替代。
![]()
一旦美方强行“断供”或“制裁”,不仅会打乱中国产业链,也会让美国乃至全球企业付出代价——就像新能源行业的一位高管说的:“现在的产业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先动手,谁先受伤。”
美方总觉得靠“制裁”能逼中国让步,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中国推进自主化,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不被卡脖子”;
中国加强稀土管理,不是为了“垄断”,而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当美国执着于“零和思维”时,中国早已在“合作与自主”的平衡中找到节奏,这种深层逻辑的差异,或许才是博弈的关键。
未来走向
贝森特在谈判前的“狠话”,更像是一场“舆论表演”——想靠声势抢占先机,却暴露了美方的焦虑。
毕竟,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和技术领域的自主化进度,都超出了美方预期;
而美国自身面临的“盟友分歧”“企业反弹”,也让其“制裁牌”越来越难打。
接下来的谈判,比“谁的声音大”更重要的是“谁的选择更理性”。
![]()
对美国而言,继续走“封锁遏制”的老路,不仅难以达到目的,还可能加速中国技术替代的进程——一旦中国企业完全适应了国产软件,美国软件厂商失去的将是长期市场;
而若放弃“零和思维”,以合作方式参与中国产业链,反而能获得更多机会。
对中国而言,无论美方采取何种措施,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规范战略资源管理的方向不会变。
但中国也始终保留合作空间——就像官方多次强调的,“我们不搞脱钩,也欢迎各国在对等、互利的基础上合作”。
这种“有底线、有弹性”的态度,既展现了战略定力,也给未来留下了对话空间。
结语
这场围绕“稀土与软件”的博弈,不会是一时的较量,而是长期的考验。
最终的赢家,不会是“谁的制裁更狠”,而是“谁能更好地平衡自主与合作”。
参考信息:
美国被曝考虑限制软件驱动产品对华出口,贝森特回应——观察者网2025-10-23 08:39
喜欢本期节目,请您点击“关注”,不错过下期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