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季度,建筑业多重约束集中显现。北方冷空气提前压缩施工窗口,华东与南方虽具施工条件,但新项目不足与资金趋紧成为主要掣肘。
Mysteel数据显示,截至10月下旬,杭州、上海、广州主流城市建材成交量虽较节后回升,但整体恢复幅度仅为往年同期的一半左右。根据Mysteel点调,下游企业普遍反映项目数量减少、现金回笼优先、补库意愿低下。一方面,专项债前置发行透支后续动能,四季度发行规模逐月递减,可形成实物工作量的资金同比下降逾两成;另一方面,房地产投资持续探底、融资再度收紧,行业短期难觅新的增长支点。
总体来看,建筑业已进入动能透支后的回落周期,预计四季度Mysteel小样本周度螺纹表观需求将从230万吨降至190万吨附近,旺季修复动能明显偏弱,后两个月行业下行压力较往年或更大。
![]()
【正文】
一、冷空气提前扰动施工节奏,旺季需求回升有限
今年北方冷空气到来较往年明显提前。中央气象局数据显示,自10月中旬以来,华北、黄淮东部部分地区日均气温已连续多日低于10℃,整体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3℃,局部地区偏低4—5℃。随着气温持续下降,当日平均气温降至10℃以下时,施工效率开始明显回落;降至5℃以下或出现零度以下低温时,混凝土浇筑及外墙作业需采取保温措施,部分工序进入间歇状态。与此同时,冬季日照时长较9月下滑约1.5—2小时,后续仍将进一步减少,光照不足叠加低温延长了材料凝固与养护周期。整体来看,今年冷空气到来时间较常年提前约半个月,直接压缩了赶工窗口,也削弱了节后旺季的需求释放动能。
![]()
二、华东与南方虽具施工条件,但新项目不足与资金趋紧成主要掣肘
与北方受气候制约不同,华东与南方虽具备施工条件,但主要城市需求恢复程度明显不及往年。
Mysteel监测的主流贸易商建材成交量五日均值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杭州成交量为6700吨,较国庆后首周(约4500吨)显著回升近五成,但仍较去年同期低约12%;上海维持在4880吨附近,较节后高点(约6000吨)回落约两成,同比下降约10%;广州约4580吨,环比仅小幅增加6%,同比仍下降约15%。
![]()
从样本数据来看,今年节后成交的环比回升幅度仅为往年同期的一半左右。Mysteel点调显示,下游企业普遍反映工程进度放缓、回款周期延长,新项目稀缺,采购以维持刚需为主,市场处于“收尾结算—现金回笼”阶段,补库动力明显不足。
随着旺季临近尾声,下游需求将再度转弱。预计后两个月建筑行业下行压力或将进一步加大,主要受项目储备不足与资金趋紧的双重影响,前期已被透支的需求动能难以持续释放。
1.专项债后劲不足,基建托底效应趋弱
(1)发行节奏放缓,资金“断层”风险显现
2025年专项债呈现明显“前置发行”特征,后续动能在前三季度已被大幅透支。截至10月下旬,全国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进度约86.6%,虽环比略有提速,但已连续五周低于去年同期,降幅达11.4%。累计发行额同比微降0.3%,为年内首次低于去年。从节奏看,四季度专项债发行规模逐月递减(10月预计3419亿元,11月约1333亿元,12月仅36亿元),显著低于前期水平。
![]()
更关键的是,资金投向仍以化债和土地收储为主。自 6 月以来,“特殊”专项债占比持续超过 40%。截至10月26日,化债债累计发行约1.2374万亿元(占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的32.5%),土储专项债累计约3844亿元(占比10.1%)。可形成实物工作量的资金同比下降逾两成,且已连续九周走弱,能转化为施工量的资金在减少,“钱到位”的后劲明显不足。
![]()
尽管近期财政部提出“2026年债券额度有望提前下达并前置发行”,并将下达5000亿元的地方债务结存限额,但对当前四季度的支撑作用或有限。百年建筑数据显示,本期全国基建工地资金到位率仅微升0.06个百分点至61.6%,同比降幅扩大至6.1%。工地普遍反映回款不畅,暂无明显赶工计划,施工节奏趋于保守。
![]()
(2)项目落地不足,施工景气度偏低
Mysteel调研显示,部分地区基建项目进入收尾阶段,新开工数量明显不足。9月全国新开工项目仅1523个,同比减少2724个,连续五个月处于历年低位。与此同时,砂石发货量与水泥直供量自8月下旬起跌破去年同期并持续转负,在通常为施工旺季的阶段出现此类下滑,表明施工活跃度明显不足。
![]()
![]()
同时,9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3%,仍处于荣枯线下,行业景气度延续偏弱。虽然部分机械设备销量维持增长,但主要来自更新需求与出口订单,国内施工量并未同步改善,基建对建材需求的托底强度在减弱。
2.房地产投资惯性下行,资金环境再度趋紧
(1)投资与销售延续疲态
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3.9%,若剔除地产因素,固定资产投资仍小幅增长,表明地产对总投资的拖累仍显著。同期,全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8.9%,施工面积下降9.4%,竣工下降15.3%。9月虽环比略有改善,但主要受集中推盘带动,难改整体下行趋势。
![]()
销售端亦持续承压,1—9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5%,销售金额下降7.9%。9月全国70城新房价格环比下降0.41%,创近一年最大跌幅。Mysteel监测的30城成交数据显示,国庆期间30个大中城市新房成交面积仅52.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5%,较前年同期下滑51%。今年缺乏政策刺激,成交与到访转化率明显走低。节后成交虽有回升,但同比仍下降两成以上,修复基础仍显脆弱。
![]()
二手房市场更显低迷。北京、上海、深圳三城国庆期间二手房成交仅1392套,同比骤降65%;十月前三周累计成交2.08万套,同比下降29%。业主降价与买方压价成为普遍现象,市场信心尚未恢复,销售端资金回流依旧受限。
![]()
(2)融资收紧,房企资金链趋弱
1—9月房地产开发资金同比下降8.4%,其中外资资金同比降37.3%,降幅较前期扩大26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在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后再度转负,说明银行信贷重新趋紧。资金更多流向“保交楼”“保障房”等政策性项目,商品房开发贷款明显收缩。
融资趋紧使项目推进受限,不少房企出于现金流考虑转向保守,投资意愿低迷。1—9月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4.2%,虽降幅较前值收窄0.5%,但尚未恢复。多数房企重心从扩张转向“保现金流、降杠杆”,施工节奏持续放缓。9月单月施工面积虽环比回升25%,但同比仍下降16.4%,连续三个月维持双位数降幅。
![]()
(3)“十四五”收官阶段:结构转向与政策节奏调整
住建部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累计销售约50亿平方米,二手房交易量在15个省市超过新房;保障性住房与城中村改造安置房超1100万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超24万个;“保交楼”任务完成约750万套。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行业重心已由‘稳房价、稳预期’转向‘保交楼、去库存、促更新’。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未来投资重心将向存量更新与保障性建设倾斜,新开工难以显著恢复。对建筑业而言,这标志着传统住宅建设驱动的高增长周期基本结束,市场将步入以城市更新、公共项目和旧改为主的平稳阶段。
宏观政策仍有空间,但预期调控节奏将更温和。考虑到前三季度GDP增速5.2%,政策层对四季度放缓具一定容忍度,短期内推出大规模刺激的可能性较低。后续政策大概率继续通过降息、降准或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总的来看,四季度建筑业多重压力正逐步兑现,资金收紧、项目不足与季节性施工受限叠加,行业景气度延续下行,下游企业重心预计仍将以现金回笼和风险控制为主。尽管政策层或将维持流动性宽松,但托底效应有限,难以扭转下行趋势,后两个月行业下行压力较往年或更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