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公布两项重要医疗项目名单,《广州市重大临床医疗成果项目名单》和《广州地区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2026-2028 年)项目名单》。我院共有7个项目入选
入选项目名单
广州市重大临床医疗成果项目
1、特等项目
基于功能保护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策略创建与应用——肿瘤科 邓艳红教授
2、一等项目
经肛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疾病中的应用——结直肠外科二区 康亮教授
广州地区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2026-2028 年)项目
1、重大技术
多模态评估指导克罗恩病患者小肠狭窄内镜治疗方式的应用与推广——小肠内镜科 郭勤主任医师
2、特色技术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治疗新策略——结直肠外科一区 骆衍新教授
近端胃切除改良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管状胃-食管overlap吻合+Toupet样折叠术)——胃外科二区 杨祖立主任医师
腹膜后巨大肿瘤手术策略——结直肠外科八区 刁德昌主任医师
近侧扩大切除手术(天河术)治疗放射性直肠损伤——知识城院区结直肠外科 秦启元副主任医师
本次获批项目以推动技术发展、优化资源利用、降低医疗成本为导向,重点攻克困扰广州地区常见、高发重大疑难疾病诊疗难题。通过突破诊疗关键技术瓶颈,项目将有力提升广州医疗卫生体系的核心竞争力与服务辐射能级。
项目介绍
广州市重大临床医疗成果项目
特等项目
基于功能保护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策略创建与应用
首席专家
肿瘤科
邓艳红教授
![]()
术前新辅助治疗是提高中低位直肠癌保肛率和肛门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仍面临功能损伤大、精准性不足、有效率低三大难题。为解决上述临床问题,邓艳红教授团队开展了针对性研究攻关:1、应对功能损伤,开展了全球首个单纯新辅助化疗与放化疗的随机对照三期临床试验FOWARC,证实单纯化疗疗效与同步放化疗相当,但肛门功能损伤可降低41%。研究方案被美国,欧洲及我国直肠癌诊疗指南采纳推荐;2、为提升治疗精准性,研究团队构建疗效预测模型、并开发应用程序,利用分子分型精准筛选优势人群;3、针对治疗有效率低,全球率先开展了抗PD-1新辅助治疗dMMR亚型肠癌的PICC研究,病理完全缓解率相比放化疗提升近3倍。通过在直肠癌术前治疗领域的不断创新和系列研究,显著提升了新辅助治疗疗效与精准度,同时减少了治疗毒性,更好地保护了患者器官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一等项目
经肛腔镜技术在结直肠疾病中的应用
首席专家
结直肠外科二区
康亮教授
![]()
面对结直肠癌常年位居广州居民癌症谱前列的严峻形势,本项目重点聚焦手术技术突破,率先推广经肛腔镜技术,有效应对了传统手术切缘不足、功能保留难、复发率高等关键难题。技术创新性采用自然腔道入路,结合团队自主改良的手术器械与精细化的操作流程,显著提升手术精准度。在确保切缘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肛门及泌尿生殖功能,同时减少并发症,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临床数据显示,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该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切除准确性,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改善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目前,该技术已在广州及国内形成示范,有力推动区域诊疗提升,为全国直肠癌精准治疗提供可复制、可推广方案。
广州地区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2026-2028 年)项目
重大技术
多模态评估指导克罗恩病患者小肠狭窄内镜治疗方式的应用与推广
首席专家
小肠内镜科
郭勤主任医师
![]()
自2016年起,团队便致力于开展克罗恩病小肠内镜下狭窄切开术。历经近9年的持续改良、创新,团队整合了白光内镜、微探头小肠超声内镜、影像学多模态手段,精准判定小肠狭窄性质、选择治疗方式、把握治疗时机与目标,最终实现精准治疗。基于近200例病例评估,证实多模态评估对于克罗恩病患者个性化治疗具有重要价值,解决了克罗恩病小肠狭窄临床治疗难点及痛点,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特色技术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治疗新策略
首席专家
结直肠外科一区
骆衍新教授
![]()
侧方淋巴结转移是低位直肠癌复发主因。团队在规范化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基础上,系统性开展侧方淋巴结清扫术(LLND),实践及多项研究证实,精准评估(高分辨率MRI)指导下、基于筋膜解剖层面的规范化LLND,能显著降低此类患者的侧方型局部复发率,改善长期生存。尤其对于nCRT反应不佳(如肿瘤退缩不良、持续淋巴结阳性)或无法耐受nCRT毒副作用的特定患者,LLND提供了有效的局部控制替代方案。
近端胃切除改良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管状胃-食管Overlap吻合+Toupet样折叠术)
首席专家
胃外科二区
杨祖立主任医师
![]()
团队自2017年启动该技术研究,首次研究和阐述了该消化道重建技术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该技术优化手术流程,再造复合抗反流结构,重塑抗反流功能。在根治的基础上,达到保胃功能、抗胃食管反流和防防止吻合口狭窄的目标。近三年实施100余例手术,明显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显著改善了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腹膜后巨大肿瘤手术策略
首席专家
结直肠外科八区
刁德昌主任医师
![]()
建立腹膜后巨大肿瘤外科治疗系统化技术体系,该体系包含:术前精准评估,个体化器官功能评估及3D打印肿瘤与周围结构重建。术中依“间隔室切除”理念规范流程,使初治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2年无病生存率(DFS)提高至85%;同时制定全流程出血控制方案,形成“精准评估-间隔室切除-风险控制”链条,有效提升根治率、降低复发率,具备重要推广价值。
近侧扩大切除手术(天河术)治疗放射性直肠损伤
首席专家
知识城院区结直肠外科
秦启元副主任医师
![]()
放射性直肠损伤是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最常见的非靶区组织损伤,团队创新性提出“近侧扩大切除”手术原则,旨在实现放疗范围内潜在肠道损伤的最大化清除,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该原则主要应用于以下三种手术:①直肠癌放疗后近侧扩大切除保肛手术(天河术®);②放疗后直肠吻合口并发症二次保肛手术;③放射性直肠损伤近侧扩大切除联合延期结肠肛管吻合手术(天河术2.0®),该术式兼具高症状缓解率、低并发症发生率及肠道功能保留的优势。
未来,中山六院将以此为契机,系统推进入选项目的建设与优化,通过多措并举,持续完善临床技术创新体系,并积极探索成果转化与推广路径。医院致力于构建从“临床需求-科研攻关-成果转化-诊疗升级”的完整闭环,为推动临床医疗高质量发展贡献独具特色的“中六方案”。
责任编辑:刘山青、张婷婷
初审:张源泉、戴希安
审核:乐虞莹、吕竹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