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杨振宁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这位贡献了103年光辉人生的科学巨匠,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
![]()
01
杨先生为国为科学奉献了一辈子,必定要隆重送他最后一程。
尽管仪式上午9点才开始,但清晨7点多,八宝山革命公墓外就已聚集了许多自发前来送行的市民和清华师生。
![]()
大家神色凝重,身带白花,井然有序等待入场。
前来送别的人会被分发一本小册子,上面仔细记录杨振宁生平。
![]()
![]()
入场后,各个前来吊唁的人也按照顺序走到相应位置,等待看杨老遗体最后一面。
![]()
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下,杨振宁的孙辈举着杨老的牌位,后面跟着他的棺柩,盖着五星红旗。
![]()
进入灵堂后,杨先生被放置在礼堂中央的花朵中间,身上依然覆盖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
杨振宁曾以卓越的科学成就让华人之名闪耀世界科学之巅。
晚年又毅然归国,将全部心血倾注于祖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事业发展。
如今盖着国旗而去,这份荣誉,是国家对这位科学巨匠一生贡献的最高认可。
![]()
02
在家属行列中,妻子翁帆站在第一位。
她一身黑衣,胸佩白花,神情悲戚,憔悴不堪。
这个站位,是她作为杨先生妻子身份的最终确认,也是她此刻巨大悲痛的无声诉说。
![]()
自从杨振宁去世的消息公布后,翁帆的表现一直非常克制。
她仅通过“光明日报”发布了一篇简短的悼念文。
短短几行,催人泪下。
![]()
为杨振宁的民族大义感到骄傲,也流露出对其不屈不挠意志的敬佩。
却只字不提自己的陪伴和付出,字字内敛赞扬杨振宁。
而当朋友通过短信表达慰问时,她的回复也仅止于“三个合十表情”和一句“谢谢”。
她曾说过,杨振宁不仅是她丈夫,更是她精神世界的指路人。
![]()
如今这位指路人突然离去,就像内心某种支撑突然被抽空,再没有人比翁帆更难受了。
翁帆嫁给杨振宁21年了,在他老年的时光里,是翁帆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悉心照料。
这份深厚的情感,只有翁帆心里最清楚。
03
不少清华校友和学生表达了对杨振宁的不舍和惋惜。
而同样作为诺贝尔奖获奖人的莫言也首次发声。
10月24日,莫言和好友王振以《大师归去高见永存》为题,写诗悼念杨振宇。
![]()
“港岛悲闻坠大星,满天秋雨叶飘零”。
“先生原本仙乡客,归去犹留百世馨”。
“大师归去,高见永存”。
![]()
文中,莫言怀念了自己与杨振宁生前几次相见的情景,称赞杨老在物理学领域的巨大贡献。
![]()
一个是文学家,一个是物理学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其实双方的心灵追求殊途同归。
他们惺惺相惜,却是相见恨晚。
04
值得注意的是,八宝山大礼堂,该地曾于1986年举办了邓稼先的追悼会。
两位时代伟人,跨时空“重逢”了。
![]()
邓稼先小杨振宁2岁,他俩是真正的发小,从小一起长大,从中学就在一起念书,也是西南联大的大学校友。
后来两人都去了美国留学,成了顶尖的物理学家。
只不过后来两人做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就毅然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投身中国原子弹研究。
而杨振宁选择留在美国继续学术研究,3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享誉世界。
面对外界对杨振宁的质疑,邓稼先曾宽慰杨振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虽然选择不同,但是热爱祖国的那颗心是一致的。
杨振宁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
![]()
他没忘和邓稼先报效祖国的约定,后面变得更强大后,杨振宁毅然回国,对祖国科教事业的无私奉献。
如今,两位伟人在另一个时空重逢,都没有辜负对方。
05
这场追悼会,象征着一段伟大贡献的结束,也见证了一份深厚情感的终章。
希望杨先生一路走好,也希望翁帆女士和所有哀悼的亲友们能早日走出悲痛。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