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国街头太阳毒辣得能把鸡蛋煎熟,可路过的姑娘小伙皮肤却白得像牛奶泡过一样?是不是心里也有疑问,这不科学啊!按理说天天晒太阳,不黑成炭就算不错了,为啥皮肤还能白里透红?
今天咱就唠唠,为什么泰国明明地处热带火炉里,皮肤却能扛住烈日“狂轰滥炸”,依旧水白白嫩嫩的。
![]()
泰国地处北纬5度到20度之间,全年平均气温在27℃以上,紫外线指数常年居高不下,尤其是4月最热的时候,地表温度轻松突破40℃。按常理推断,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群,肤色应该偏深才对。
可现实是,很多泰国人的肤色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黝黑发亮,反而呈现出一种偏黄或米白的质感,尤其女性群体中“冷白皮”并不少见。
![]()
这背后可不是靠涂十层防晒那么简单,咱们得从人种起源、皮肤生理结构、日常防护习惯,还有社会审美偏好这几个层面,一层一层揭开谜底。
泰国人虽然生活在热带,但他们所属的东亚蒙古人种,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抗晒底子”。人类肤色的深浅,主要由皮肤中的黑色素含量决定,而黑色素的生成又受MC1R等基因调控。
研究显示,东亚人群普遍携带特定的基因变异,使得他们即便在强紫外线环境下,黑色素细胞的活跃程度也相对温和,不会像非洲人群那样迅速大量合成真黑素来抵御阳光。
![]()
换句话说泰国人的身体“出厂设置”就偏向于生成较少量的黑色素,这种特性让他们不容易晒得特别黑。而且他们的黑色素颗粒通常较小、分布均匀,不像深色皮肤族群那样聚集成团,视觉上看起来就更显通透、干净。这不是说他们不怕晒,而是“反应没那么激烈”。
走在曼谷或者清迈的大街上,你会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是学生妹还是上班族,出门几乎人人撑伞,哪怕天上没太阳也照撑不误。这可不是为了耍酷,而是实打实的防晒手段。
![]()
根据泰国公共卫生部发布的健康指南,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紫外线下会显著增加皮肤癌和光老化风险,因此政府多年来一直在推广“全面防晒”理念。除了打伞,戴帽子、穿防晒衣、戴墨镜也是标配。
更重要的是,防晒霜在当地几乎是“刚需消费品”,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防晒产品,SPF值动辄50+,PA++++,很多人都从小养成每天涂抹的习惯。
这种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建立的防护意识,让皮肤很少直接面对紫外线的正面冲击。再加上城市里高楼林立、遮阳棚密集,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或阴凉处活动,真正暴晒的时间其实有限。
![]()
在泰国社会,白皙肤色长期以来被视为美丽、优雅甚至社会地位的象征,这种观念可以追溯到农业时代,那时能在户外劳作的是底层农民,而肤色白的人多为不用日晒雨淋的贵族或富裕阶层。
尽管现代社会职业结构早已变化,但“以白为美”的审美标准依然根深蒂固。媒体、影视剧、广告中出现的明星和模特,绝大多数都是肤白貌美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自我认知。
![]()
因此无论男女,都会主动采取各种措施维持或追求更明亮的肤色。市面上流行的美白护肤品、口服维生素C、胶原蛋白补充剂等,都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
当然这些产品的效果因人而异,但它们反映出的是一种强烈的护肤意愿和社会共识。
![]()
最后还得提一句环境与行为的综合作用,泰国虽然炎热,但湿度高,空气中有较多水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分紫外线的穿透力。再加上雨季频繁,每年有近半年时间云层较厚,日照强度有所降低。
同时现代城市生活中空调普及率极高,商场、办公室、交通工具内常年保持低温,人们待在室内的时长远超户外,皮肤实际接受光照的时间比想象中短得多。
![]()
再加上饮食中富含水果蔬菜,比如芒果、木瓜、柠檬、椰子水等天然抗氧化食物摄入充足,有助于减缓自由基对皮肤的损伤,间接维护了皮肤的状态。
泰国人皮肤白,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怕晒,而是他们在遗传基础上,叠加了科学的防护方式、深入生活的防晒习惯,以及长期形成的审美导向,共同构筑了一道阻止肤色变黑的“防火墙”,您是是不是这个理儿?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