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迭代、行业变革、知识更新……
在这个AI重塑一切的变革时代,
成长不再是选择,而是生存的必修课。
影响超7500万听友的樊登博士新作——《主角模式》——帮你完成从“我得这样”到“我可以选择”的主角逆转,走出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
![]()
来源:《主角模式》,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作者:樊登
每个人都渴望成长,问问自己,问问你身边的人,谁不想变得更好?但是,为什么有人十年如一日地停滞不前,有人却在短短几个月间就脱胎换骨?这种成长速度的差别来自哪里?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成长?
其实,阻碍我们成长的障碍往往来自我们自身,往往藏在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中。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找出这些错误的认知方式,并一一打破它们。
噪声与信号
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说法: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还应该追问一句:“没经历过痛苦的人,难道就没法成长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寻找支持某个看法的证据,以证明自己已有的认知是对的,同时忽视或贬低那些反驳它的信息。这常让我们误把偶然当必然,误将表象当规律。事实上,我们的直觉感受往往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
想象你正在听收音机,“刺啦刺啦”的刺耳杂音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同时传来,前者是“噪声”而后者则是“信号”。同样,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噪声”和“信号”也常常并存。看似有规律实则无关的干扰,就是阻碍我们成长的“噪声”。而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因果规律,则是“信号”。
想要区分“噪音”和“信号”就需要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这需要系统的训练和实践。我们要不断得问自己:“这个结论有数据支持吗?”“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我是否忽略了相反的证据?”
![]()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自我批判的勇气。人天生非理性,成功时归因于自己,失败时归因于环境。我们要勇敢地突破这种局限,敢于颠覆自己之前的认知,进行自我批判,努力接受新的方法和观点,并不断学习和调整。
成长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认知边界的过程。只有准确分辨“信号”与“噪声”,我们才能真正从经验中提炼出有效的规律,实现持续成长。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知识就是力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获取正确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
学习的悖论
很多时候,我们的成长之路会被一堵看不见的墙挡住,这堵墙的名字叫学习的悖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窒息的悖论:你需要学习的东西,恰恰是你不知道的东西;而正因为你不知道,所以你根本不会去学习它,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在认知水平更高的人眼里,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常识,对方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点破了关键。自己听后恍然大悟,甚至有些懊恼:“为什么我没早点学到这些?”
![]()
九年制义务教育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打破了学习的悖论。你可能觉得学物理、化学很枯燥,学对数、开方、立方也没意义,但老师会告诉你:“必须学!”这种被动性学习,恰恰是为了让你接触到那些你原本不会主动去学的东西。否则,如果问一个小孩:“你想学什么?”他可能会说:“我想学奥特曼,我想学魔方。”这些兴趣固然重要,但它们无法帮助他解决未来的复杂问题。而那些他曾经抗拒的知识,却帮他凿穿了认知围墙,在不知不觉中拓宽了他人生的可能性。
遗憾的是,离开学校后,当不再有人强制要求学习时,很多人就停止了学习,开始把碎片化阅读当作休闲,看小说,看网文,却从来没有进步。
而持续的学习恰恰是打破学习的悖论的途径。持续的学习不仅能让我们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更能一点一点地扩展我们的认知边界,让我们不再被自己的认知所束缚,看到越来越多原本看不见的东西。
普通人悖论
人们总在两种声音中来回拉扯:渴望变得不普通、向往成为优秀的人,又不断地用“成功者只是少数”来扑灭内心的火苗。这种自我撕扯的心态构成了一个隐蔽的成长陷阱,我将其称为普通人悖论。
![]()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一些父母要求孩子随大流,跟大家一样考大学、找稳定的工作,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结果,孩子学也学不进去,想走另一条路父母又不允许,慢慢地就失去了动力,甚至陷人抑郁。
普通人悖论的根源是对风险的恐惧和对失败的回避。很多人认为,成为普通人是最安全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失败的风险。但实际上,成为普通人才是人生最大的风险。因为普通人面临的是灰犀牛风险,也就是那些确定会发生但被忽视的风险。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问题、家庭负担、职业瓶颈等会逐渐显现。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应对这些风险,生活就会变得非常艰难。
相比之下,那些勇于追求成功的人,比如创业者,虽然会面临黑天鹅风险,即那些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但他们的能力也在一次次危机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所以,不要被普通人悖论所束缚,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即使我们是普通人,也应该敢于梦想,敢于追求成功。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它是可以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和日复一日的坚持实现的。
触发点机制
![]()
成长意味着改变,而改变往往伴随着不适感。当我们告诉一个人“你需要成长”时,潜台词其实是“你现在不够好”。这种评价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为人们更希望得到的是认可、接纳和理解,而不是被指出不足。然而,成长恰恰需要人们面对这种不适感。心理强大的人能够接受这种挑战,而心理脆弱的人则会抗拒。抗拒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经历。
那些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忘记的细节,当突然遭遇某些特定的刺激时,又可能被唤醒。比如,夫妻之间的争吵往往不是因为大是大非的问题,而是因为一些小事触发了彼此的触发点。一方可能因为对方迟到半小时而感到被忽视,而另一方可能因为被催促而感到不被尊重。这些小事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情绪创伤。
![]()
当一个人的触发点被触发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情绪失控,其本质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让我们在面对潜在的威胁时,迅速进人“战斗或逃跑”模式。这种状态让我们无法理性思考,也无法有效沟通。
向内看是解决触发点问题的关键。我们需要理解自己的情绪从何而来,而不是一味地责怪他人。只有当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过去时,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它的束缚,走向成长。
![]()
书籍介绍
《主角模式》
作者 | 樊登
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管理他人”,而是帮你“激活自己”。它超越了传统的素质模型成长模式,教你如何通过自我更新和优化,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读完这本书,你不会立刻变成另一个谁,但你会更清楚:
如何突破认知局限,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
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底层能力,而不是依赖他人经验?
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依然保持成长加速度?
《主角模式》不仅是一本成长之书,更是一份时代答卷,教会你在成长中既勇于探索,又心怀责任。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