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突破8629.6万千瓦的背后,并非抽象的数字增长,而是“铁牛”走进千村万寨的生动实践。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水田,不同类型的农机设备因地制宜落地,成为推动农业生产变革的关键力量,其中拖拉机的普及与水田机械的创新最具代表性。
![]()
在北方平原地区,东方红-75型履带拖拉机是当之无愧的“主力机型”。以黑龙江农垦总局为例,1976年该机型保有量较1965年增长12倍,每台拖拉机可承担500亩耕地的耕种任务——过去20个农民耗时10天才能完成的深耕作业,一台东方红-75拖拉机搭配犁具,1天即可完成,且深耕深度达25厘米,比人力耕作深10厘米,有效打破土壤板结层,使次年小麦亩产平均提升15%。
![]()
不仅如此,这些拖拉机还能在秋收后牵引脱粒机,解决了过去“抢收时人手不足、粮食堆积发霉”的难题,1976年黑龙江农垦区粮食损耗率较1965年下降8个百分点,机械化的“抢时保收”作用凸显。
![]()
在南方水田区域,针对“地块小、泥脚深”的特点,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成为普及度最高的机型。以江苏省苏州地区为例,1976年该机型在生产队的覆盖率达78%,较1965年的不足5%实现跨越式提升。
![]()
与履带拖拉机不同,手扶拖拉机体积小、转向灵活,能在一亩左右的水田中自由穿梭,既可以牵引水田犁进行翻耕,也能搭配插秧机完成栽插作业。当地农民曾形象地说:“过去插一亩秧弯腰一整天,现在‘铁牛’拉着插秧机,半天能插3亩,腰不酸了,还插得又直又匀。”
![]()
除了耕种,手扶拖拉机还被改装成小型抽水机,在1976年江南伏旱期间,苏州地区近60%的手扶拖拉机投入灌溉,单日抽水总量达300万立方米,保障了120万亩稻田的用水需求,避免了因干旱导致的减产。
![]()
在华北棉区,棉花播种机与中耕机的推广则展现了农机的“精细化赋能”。以河南省安阳地区为例,1976年当地推广的2BF-2型棉花播种机,可实现“播种、覆土、镇压”一体化作业,过去人工播种一亩棉田需2人耗时1天,播种机1小时即可完成,且株距误差控制在3厘米内,比人工播种更均匀,为后续棉花通风、防病虫害打下基础。
![]()
同时,配套的中耕机可在棉花生长期间松土、除草,一台机器每天能完成30亩棉田的中耕作业,替代了15个劳动力,让农民得以投入到棉花整枝、打顶等更精细的管理环节,1976年安阳地区棉花亩产较1965年增长22%,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成效显著。
![]()
这些案例并非个例,而是1976年农业机械化普及的缩影。从北方的“大马力履带机”到南方的“灵巧手扶机”,从粮食作物机械到经济作物机械,农机设备的“因地制宜”,让8629.6万千瓦的总动力真正转化为农业生产的“生产力”,为中国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写下了早期实践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