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我当现金保管,年终决算账面多出三毛钱李会计一夜没合眼
我是68届青岛22中毕业生,因为我是可以教育好的黑五类子女,初中毕业不能继续读高中,只能跟随上山下乡的大军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图片来自网络
1969年1月9日,在原青岛市沧口广场为我们即将奔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青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那天风很大,天气特别冷,冷冰冰的太阳在云层中时隐时现,我们一点都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
前来送行的老师、同学和家人亲戚很多,我们坐在车内不停的劝告亲戚朋友快回去,不停地朝亲人们挥手撵他们回家,生怕他们冻感冒了。欢送大会结束后,几十辆满载青岛知青的汽车开始向安邱出发,汽车开得不太快,有的亲朋好友骑着自行车跟随汽车送行,也有的人跟着汽车跑,我班同学李福生的弟弟顶着寒风,骑着自行车一直跟到了郊区的青岛钢厂才冲我们挥手道别。
太阳偏西的时候,我们乘坐的汽车总算来到了安邱县石堆公社驻地,各生产大队前来迎接的马车、架子车和独轮车早已等候在公社大院门外了。在公社大院简单吃过午饭,我们乘坐马车来到莲池大队时,太阳都快要落山了。
在莲池大队的大队部院子里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大队书记讲话对我们青岛知青来插队落户表示欢迎,然后再次宣读知青分队名单,我们五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被分派在莲池五队插队落户,曹队长安排我们五名男生借住在他弟弟家的两间西厢房里,五名女生暂时住在小队会计李广诚家。
当时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也是农村的农闲时节,地里没什么要紧的农活,我们青岛来的知青偶尔跟着社员们干一些杂七杂八的零活,多半时间就在家里歇着。房东夫妻俩都很随和也很热情,对我们知青很好,帮我们烧炕,帮我们做饭,还把他家的咸菜、煎饼送给我们知青吃,我们发自内心地感激房东一家人。
有时我们也去小队会计家看望女同学,五名女同学在李会计家借住,待遇和我们男生一样,她们就像李会计家的客人,李会计的媳妇对她们特别好,帮她们烧炕做饭,给她们送好吃的,还教她们学习做针线活,学习摊煎饼,学习做饭,五名女同学生活安排得很充实,她们真的是接受再教育。
转眼间就冬去春来,天气渐渐转暖,冰冻的土地开化了,一年一度的春耕备耕生产也就要开始了。
春耕前的农活就是往地里运送土杂肥,队里有一辆马车和一辆架子车,再就是独轮车,乡亲们管独轮车叫胶轮车。考虑到我们知青不会推独轮车,用扁担挑粪也不会掌握平衡,曹队长就让我们知青在场院跟着年岁大的社员往车上装粪,也给挑粪的社员往篮子里装粪。老社员对我们知青也很关爱,告诉我们装粪的时候要握住铁锨把,不然的话,手上就会磨出水泡。
经历了春耕春播农忙生产的锻炼,又经过了一个麦收和夏播生产的磨炼,我们手上的水泡变成了茧子,挑一百斤重的担子也不会摇摇晃晃了。农村真是一个广阔天地,农活真得很磨炼人。我们虽然晒黑了累瘦了,但我们的身体确实结实了很多。
麦收过后,队里开始给我们知青盖新房子,给我们盖房子的青砖竟然是从坟地扒坟推回来的。当时莲池大队在搞平坟运动,平坟挖出的青砖也就派上了用场,盖知青屋。
房子建好后,我们十名知青迟迟没有搬家,一想到房子是用坟地推来的砖建起来的,我们的汗毛都会倒竖,头皮都发麻,住在那样的房子里,晚上一准做噩梦。
曹队长很善解人意,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城里的学生咋还迷信,这有啥嘛,死人还能把活人拉去不成?你们要是不想住新房,干脆到队部去住,给你们盖的知青屋当队部好了。”
就这样,队部搬了家,曹队长又安排社员把队部的那几间土坯房子拾掇了一下,在房间里搭了炕垒砌了灶台。我们男生说不喜欢睡炕,曹队长就找木匠打了几张架子床。放着新房不住非要住旧房子,不光是曹队长笑话我们,乡亲们也笑话我们。其实想一想,也没啥,我们知道了盖房子的砖来自坟地,心里有恐惧感。要是我们不知道盖房子的砖来自何处,也就没啥事了。
![]()
图片来源网络
那年秋后,李会计提出了现金和账目分开管理,之前队里的账目和现金都是李会计一个人管,社员们虽然没人说啥,可李会计是个谨慎的人,他觉得这样不合适,就找到曹队长,让曹队长找一个老实可靠的人为队里管钱。
曹队长左思右想,没想出合适的人选来,他就找到我说:“王东升,你来担任队里的现金保管吧,让你给兄弟爷们管钱,大家都放心。”我不好意思推辞曹队长对我的信任,就答应了这个差事,我成了莲池五队的现金保管。
当上保管后我才知道,队里根本就没多少钱,一二百块钱就算多的。今天买牛套,明天买木锨,不见收入只见支出,有时队里的现金只有几十块钱。有时我们知青或家里有困难的社员还要来支钱,每一笔钱的支出李会计那里都有账,为了不出差错,我也记了一本账。特别是知青或社员来支钱,队长批准会计核准后,我还要当事人签字留凭,以防出错或支钱人过后不认账。
第二年冬季农闲,我们五队也开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就是平整土地修建大寨田。劳动量可不小,但成效却不明显。
一晃就到了1973年冬季,那年队里决算分红后,我手里还有一百零一块三毛二分钱的现金。当了四年现金保管,没出过一点差错,我手里现金和李会计账面上的数额分文不差。
可到了1974年冬季队里决算分红后,我手里的现金比李会计账面上的数额多了三毛钱。我看李会计很着急的样子,就笑着对他说:“现金多了总比少了好呀,要是少了我还得自掏腰包补上亏空。”“东升,不是这么回事,现金和账面不一样哪行啊?现金比账面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这肯定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今晚咱俩好好对对账,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了。”
那天晚饭后,我和李会计去了队部,李会计点上马灯,我俩就开始对账。对了两遍,都没找到毛病,李会计又把这一年的收支明细都翻出来,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个不停,算了三遍,他的账目一清二楚,数字一点不差。我手里的现金却无缘无故多出三毛钱,问题到底出在哪,我一时半会还真想不起来。
鸡都叫了三遍,李会计还是不肯回家,他说账目对不上,这个会计他就不干了。我说就是三毛钱的事,不至于吧。李会计却很较真地说:“三毛钱也好,三分钱也罢,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账目上错了三毛钱和错了三百块钱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认真记好了每一笔账,一分钱都不能错。”
看李会计铁了心要把账目弄清楚,我就满脑子思考有关三毛钱的收支情况。最终问题还是出在了我身上。那年秋后,我和曹队长还有几名社员去县城给队里拉氨水,去拉氨水的每个社员一人补助三毛钱现金,曹队长和其他几名社员的补助金我都支付了,唯独忘了自己那三毛钱的补助金。李会计账本上记着我的补助金三毛钱,我却没支钱。
一夜没合眼,总算把账目对上了,我困的眼皮直打架,李会计却长长松了一口气,他说他当了十多年的小队会计,账目上没差过一分钱,这次要是不把账目弄明白,这个小队会计他肯定不干了。三毛钱折腾了整整一夜,李会计的职业操守和人品令我敬佩得五体投地。那个年代,没有贪腐,风清气正。
第二年春天,我姥爷的学术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也就不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了。那年夏天,被招工到县五金门市部负责财务工作。参加工作第二个月领到工资,我给李会计买了一把四角包铜的算盘和一支钢笔。收到我送的礼物,李会计很高兴,他说队里的那把算盘少了好几个珠子,还有好几个算珠都裂开了,早就该换新了,可他一直舍不得花乡亲们的钱。
那次回莲池,李会计杀了一只公鸡款待了我,我回县城时,他还让他媳妇给我包了十几张煎饼,李会计知道我最爱吃高粱面煎饼。
恢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山东财经学院,毕业后留在了济南,直到退休后又回到了青岛生活。因为我爱人也是在海边长大的青岛人,我俩都很留恋在海边度过的少年时光。
![]()
图片来源网络
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李会计也去世好几年了,当年在莲池插队落户的情景还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年因为三毛钱,李会计一夜没合眼的经历我记忆最深刻,在财政局工作期间,我常拿这件事教育下属,李会计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工作几十年,我在工作中从没有失误和出现差错,这都得益于李会计的言传身教,是李会计认真细致的敬业精神深深影响了,才有了我人生中亮点。李会计是我人生的导师,我永远怀念他。第二故乡的乡亲们给了我很多关爱和照顾,这份情谊我永远都记在心里。
作者:草根作家(讲述人:王东升老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