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过抑郁症的朋友想必非常清楚,抑郁症这个病,控制症状不难,难的是如何彻底治愈不复发。
之前有研究显示,18 到 74 岁人群里抑郁症终身患病率超 10%,重度的患者占三成以上,要是复发三次,再犯的概率几乎 100%。
咨询室常出现这种情况?
“医生,我孩子吃了半年药,感觉好多了,怎么一开学又不行了?”
“心理咨询做了好几次,当时挺有效,回家没几天又变回老样子了。”
“我们做父母的到底要怎么做?该看的都看了,为什么孩子的病就是反反复复?”
这些话我听得太多太多。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吃药、咨询、休学……能用的方法都用了,孩子的状态却像坐过山车,刚刚晴朗没多久,又再次跌入谷底。
为什么?因为有一个最核心的“病根”没有被挖除。
这个病根,就是孩子身处的“致病环境”没有改变。
![]()
图片来源:unsplash,摄/Yuris Alhumaydy
01药物和心理辅导,治标不治本?
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极其重要,是抑郁症康复的基石。它们能有效缓解孩子的生理痛苦和情绪危机,帮助他们建立心理防线,学会应对技巧。
但,这就像一个人腿骨折了,医生给他打了石膏、上了止痛药(药物和治疗),但他每天还是要被迫在一条坑洼不平的路上奔跑(致病环境)。结果会怎样?伤口会反复撕裂,疼痛会一次次袭来。
家庭和环境,就是孩子康复的那条“路”。如果这条路本身布满荆棘,那么任何治疗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复发几乎是必然。
02那个看不见的“病根”是什么?
这个致病的环境,往往不是指物质条件的匮乏,而是家庭内部长期存在的、消耗孩子心理能量的互动模式和氛围。
它可能以这些形式存在:
1.高压的“成就导向”氛围:“我们都是为你好!”“考不上好大学这辈子就完了!”“哭有什么用,有那时间不如多做两道题。” 孩子的价值被简化为分数和排名,情感和压力无处安放。
2.无效甚至有害的沟通方式:指责、说教、否定、冷漠。当孩子尝试表达痛苦时,得到的回应是“你太脆弱了”、“就是想太多”、“我们比你更累”。这让孩子的情感被彻底堵死,内心变成孤岛。
3.紧张的家庭关系:夫妻争吵、冷战,或者婆媳矛盾,让孩子生活在持续的紧张和恐惧中,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是矛盾的根源,产生深深的负罪感。
4.情感忽视:父母忙于工作或自身事务,虽然提供物质保障,却无法给予孩子情感上的看见、理解和回应。孩子感觉自己是透明的,不被爱的。
![]()
图片来源:unsplash,摄/Anthony Tran
03不换“土壤”,如何期待“幼苗”茁壮?
一个令人心痛的事实是:很多家长愿意花重金为孩子寻求最好的医疗资源,却不愿意审视和改变自己。
他们会说:“我们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不也好好的?”“改了改了,我们已经不说他了,还要我们怎样?”
改变,不是简单的“不说他了”,而是从底层逻辑上重塑家庭的“生态系统”。
从“法官”和“监工”转变为“容器”和“港湾”。 家,应该是孩子能够安心展示脆弱、倾诉痛苦的地方,而不是另一个需要提防和表演的战场。
学会“倾听”,而不是“评判”。闭上嘴,打开耳朵,去听孩子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当他抱怨学校时,他可能是在求助:“我撑不住了,我需要理解。”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努力经营好夫妻关系,给孩子一个稳定、安全的大后方。父母情绪稳定,相亲相爱,是给孩子最好的心理营养。
父母需要先治愈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是无意识重复了我们自己被对待的方式。父母通过学习和成长,打破代际传承的创伤,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健康之爱。
结语
如果你家孩子正在经历抑郁,别再只盯着 “孩子要改什么”,先看看 “家庭里的玻璃碴,有没有清干净”。改变不用轰轰烈烈,今晚回家,先给孩子递一杯热牛奶,不说 “你要加油”,只说 “今天累不累?”—— 从这一秒开始,就是挖掉病根的第一步。
这很难,但您的孩子,值得您为此做出改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