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赚钱专业到顶尖学院关门,翻译专业真的被AI给干掉了吗?
上周有一篇媒体报道给我看焦虑了,说的是翻译界的哈佛——美国蒙特雷学院,因为招不到足够的学生要关门了。老板知道,虽然我现在是全职up主,但之前是学翻译的。看完这个新闻之后,我就开始担心我的师弟师妹们的就业情况了。
而更让我心寒的是,这两年AI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AI取代掉。其中被讨论最多的就是翻译了。原本需要按字付费的翻译,现在打开任何一个APP、AI助手都可以免费翻译,语言已经不再是交流障碍了。
那问题就来了,翻译行业的衰落和AI关系大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顶级学院关门这个事儿。报道里面提到的这个蒙特雷学院和巴黎高等翻译学院、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口译学院,都被江湖称为是翻译界的哈佛,是当年枪仔梦寐以求都想去的学校。
以前他们的毕业生都会去什么联合国、国际组织、跨国大公司工作,甚至还有的毕业之后直接去了CIA、FBI,刚开始工作,年薪就有五六万美元。
而且他们的教授和学长学姐们都很有能量,能够直接给后辈们内推好工作,可以说是百分之百保证就业。不过这些荣光都是以前的事情了。
从2009年开始,蒙特雷学院的全日制学生人数就一直在稳定地下降,一年甚至都不到440个学生,远远低于学校的招生目标850人。而且他们不是私立大学嘛,得自负盈亏,自己赚钱的。
所以这几年因为学生少了,他们就提高学费来保证运行,但是无奈学生数量实在是太低了,再怎么涨学费也补不来这个窟窿,学校就出现了巨大的财政问题。所以蒙特雷学院今年决定,除了部分线上课程和一些自负盈亏的项目还能够保留之外,学校最出名的根基专业,像什么翻译、国际关系等专业都会在两年之后关停。
如果说翻译界的哈佛都已经这么紧张了,那国内海量的开设了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学校,自然是逃不过的。
而大家应该也感受到了,国内的外语专业这两年也是由盛转衰。现在我来举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20年前学外语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儿。
200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也就是北外,凭借着独特的外语师资和教学优势,它的文科录取分数线仅次于北大和清华,名列全国前三,连着北外的理科分数线也能够排到全国第9名。作为211大学的他,和浙大、人大等985并驾齐驱。
在1999年到2010年期间,开设外语专业的高校从200所暴涨到了600所。2010年,全国光是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就达到了85万人,这也没算什么日语、德语、法语这些小语种,加起来的话,起码百万起步。
所有学校开设外语专业,分数线直逼清北,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劳动力市场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从80年代改革开放到2001年加入WTO,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然后再叠加全球化浪潮,以及大批外企进入中国大陆,最近不管是外企本身还是想和外企做生意的民营企业,都需要懂外语的人。
所以那个时候你只要懂外语,你的工资就比别人要高。我查到一个报道,2000年初的民营和体制内的平均年工资不过两三万而已,但是如果你会外语的话,哪怕不是外语专业的,水平也很一般,一年也能拿到3万多块钱;要是你外语水平还好一点的话,可以直接拿到5万多,妥妥的社会精英了。
这个时候再给大家激活一下当年的刻板印象,初中、高中的英语老师是不是都比其他科老师要洋气很多,因为他就是热门专业,他就是硬气。
不过那个时候外语专业的首选呢,还是各种外企,工资给的是真高。2000年,当其他人的月工资还是一两千的时候,外企员工基本上都是2500起,做到总监,能够拿大几千、两三万。他喵的,现在好像也没有多少人能拿到这种工资水平了吧?
那个时候的外企也是福利最好的时候,什么出国培训、五险一金、每年调薪、年底双薪加奖金、带薪年假、午餐补助等等,我们打工人现在能够想到的最好福利,外企那边早就备好了。
所以就造就了这么一个景象,当年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就像十年前的计算机专业和这两年的算法专业一样,毕业后的烦恼就只有一个:那,我是去阿里还是去腾讯呢,还是去华为呢?好烦啊,看谁给的高吧!
不过地球这个村儿风水轮流转,十几年之后,外语专业就开始走向了另外一个阶段了,人实在是太多了。市场不能用饱和来形容了,而是满的溢出来了。那份2023年的本科生就业报告,英语专业已经是失业量较大,毕业去向落实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黄牌专业。
另外,外国语言文学专业2020到202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已经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的平均水平。不好找工作,加上工资待遇低,不少大学就已经开始下手了。北京语言大学今年停招了好几个外语的翻译专业,对外经贸大学停止了意大利语口译的研究生,几年大学两年前就停招朝鲜语和德语专业本科生,以及还有很多没有提到的大学都在这么干。
真的不知道那些还没有毕业的外语专业的学生,看到专业学院被裁撤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感觉只能够用腥风血雨这四个字来形容了。
还有更扎心的,各位需要明白,翻译其实是一项技能,你只要能够掌握外语,并且翻译的活能够被甲方认可,那你就能做下去。所以学外语和学翻译的同学不仅需要和同专业的人竞争,还要去跟市场上的存量专业译员、非语言出身的专家翻译进行竞争,而且市场报价也是五花八门,碰到有良心的给你千字200、300,碰到没有良心的中介,千字30都有可能给你压款。
而在各位还在纠结的时候,黑天鹅事件——逆全球化开始了。以前呢,外企扎堆进中国,中国企业呢也希望能够走出去赚外汇,而翻译就是最关键的桥梁。不管是会议同传、出国随身翻译还是合同笔译、日常通讯都能派上大用场。
不过这几年风向明显有点变化。首先一个就是外企撤退,这两天我们看到了今天那个谁工厂关门,明天那个什么四大裁员,非常多的外企开始陆续撤出大陆。好,这个话题就到此打住了,不能够再继续讲了啊。
哪怕是那些留下来的,高层和福利待遇基本上也都本地化了,跨境合作需求也锐减,直接结果就是翻译相关的岗位减少了,需求萎缩了。过去,一份跨国项目的合同需要整组的人去翻译,现在要么是合作取消了,要么就是让律师或者行政人员去干翻译的活。
当然,民营企业出海赚外汇的需求还是大量存在的。比如说1688、某宝、亚马逊上的卖家,以及那些在海外做品牌和独立站的民营企业也不少。但对这些企业来说,要不就是对语言的要求不高,大学四六级就能够应付,要不就是让一个人干两三个人的活,反正有AI工具帮忙嘛。
而与此同时,国内的大学依旧在源源不断地输送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再加上海外留学回来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于是翻译价格被不断地压低,什么千字20,口译一天几百块钱都快成市场价了。
嫌便宜可以不干,你不干,有的是人干,饿你两天就好了。
逆全球化让中端翻译市场一片萧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端翻译需求还是存在的。比如说文学翻译、法律文书翻译、同声传译等等,但是能够爬上这个金字塔顶尖的人屈指可数。
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挑战,真正让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心慌的是AI。它不像逆全球化那样缩小蛋糕了,而是直接把蛋糕桌子给掀了。枪战团队每年都会带同事出国团建,无论是泰国还是日本,沟通其实都会有一些问题。
以前还真得需要一个专门的导游来给我们指路、介绍、翻译,现在好了,所有的攻略提前都能做好,下载好翻译APP,插上本地电话卡,直接用AI和当地人对话、砍价,完全没有压力。遇到景点,直接AI识图搜索,然后就开始介绍。哪怕是像将官这种完全不懂外语的人,也可以自己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出门闲逛。
而且我们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几百块钱、1000多块钱的耳机都能够实现一天要大几千块钱、上万块钱的同声传译的效果。
这里叠个buff:现在的AI翻译技术还仅限于日常生活的基础对话,能力相当于初级的人力译员。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AI的能力底线。根据这篇研究,像GPT-4,也就上一代,它的翻译能力已经取代了大部分人力译员了。里面提到中英、英俄互译,GPT-4的翻译水平能够接近中级人类译员的水平;中文和应对语,因为语料比较少嘛,它的表现就远低于人类。
在新闻这种需要一些情感和文字斟酌的领域,GPT-4比所有水平的人力译员都要落后一些,但是在科技和生物医学这种充斥着大量专业词汇的领域,它的表现就已经接近人类的终极译员水平了。说人话就是AI翻译可以帮你看懂说明书,扫一眼新闻,但是真要达到出版、外交、文学这种高标准还是差点意思,但也足够让一些人失业了。
根据英国作家协会调查,三分之一的文学专业译员因为AI丢掉了工作,超过4成的人收入下降,而且查的资料越多,消极情绪也越多。
AI真的能够取代翻译吗?
大概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以国内某厂最新的C的同传模型为例,AI中英多人双向翻译的准确率达到了70%,单人能够达到80%,接近真人同传水平,而且还是原音色,还可以按量付费。甚至如果你大模型用的比较溜的话,多语言同传加速路,自己就能写个代码跑起来。
假设你们现在就是老板,以前开会需要准备速记加同传两组人,最少最少也得几万块钱吧。现在公司00后小灯用AI开发的软件,虽然准确率没有真人那么高,但开了一下午的会,调用API花了你300块钱。那么AI和真人,请做出你的选择。
当然,现在我们可以肯定AI还是没法取代真人的,我们人还是有核心竞争力的,我们可以背锅,但是AI不会。
所以问题关键其实不是翻译专业是不是被AI干掉了,而是人类译员还能提供什么AI无法替代的能力。比如AI能快速、便宜地把一句话翻译出来,但它可能无法理解语境背后的文化冲突,也无法在外交谈判、文学创作、商业博弈中承担责任。
对于正在读外语或者翻译的学生来说,AI的爆发或许不是末日,而是重新去思考翻译的价值、语言的价值的起点。你可以继续走传统路径啊,去冲击金字塔塔尖,去做同传,去做文学翻译,去做法律翻译,也可以把外语作为技能,把重点放在跨境电商、海外传播、商务沟通这些更专业的赛道里面。
所以现在我判断,翻译行业里面的人可能会减少,但是不至于消失。这个话题是有一点沉重和悲观的,没什么好说的,还是尽早把AI大模型学学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