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中午,杨振宁逝世了,一代科学巨匠陨落,带给人们无尽的哀思,一份深沉思念,留给了清华学子们。
![]()
陪杨振宁走过几十年岁月的妻子翁帆,会如何诉说这天人永隔的痛呢?
《光明日报》刊登了翁帆的文字,她没有出现在媒体面前,选择用笔尖送别了她生命里的光,致敬丈夫“为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面对挚爱离世,翁帆看起来语调平缓,却极尽思念:“杨先生会在某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
读到这里,曾经质疑过他们的网友,默默留言请生者节哀。遥想当年,82岁的他遇见28岁的她,一起走过了20年。哪怕遭遇流言蜚语,翁帆至今都没有后悔过:“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犹记得2004年,杨振宁结婚消息一出,顿时遭受各种非议,有人说女方图钱图名,有人评论这是老牛吃嫩草。
很多人不看好这段“充满算计”的婚姻,却没注意到两人对视时眼里的爱意,无论外界怎么评价,这对夫妻始终情比金坚。
杨振宁2015年参与《杨澜访谈录》的录制,那时的他精气神很好,在节目中对婚姻、对妻子感恩不已。
![]()
考虑到年事已高,杨振宁支持妻子在自己去世后另嫁他人,没想到翁帆一开始无法接受这一点,后来她理解了,爱怎么会是占有?
发自内心想要对方幸福,这才是真正的爱,杨振宁有时会开玩笑说:“假如将来是这样的话,你不要忘记告诉我一声。”
2024年10月,有人拍到杨振宁102岁生日时的画面,老先生拄着拐杖,在妻子和旁人的搀扶下缓缓走出酒店大门。
年老仍有相爱的妻子陪伴,是幸事一件,今年8月,同获诺奖的李政道教授去世,令大家意外的是,杨振宁没有出席追悼会,这又是为什么呢?
后来,媒体从何祚庥院士那里了解到了真相,杨先生在医院静养,翁帆绝不把这些信息告诉他,“这是对高龄老人的一种保护,不要刺激他。”
夫妻俩的一言一行,尽是对彼此的关怀和呵护,人有万千心绪,最沉甸甸的牵挂落在了翁帆身上。翁帆伴随着丈夫看清华园的晨光,亦能守在病榻前,为他守好人生最后一段时光的安宁。
这一生,杨振宁经历过无数波折,更遭受过无数非议。1971年夏天,他第一次回到大陆探亲,怀着对故土深沉的爱,他回美国后到处演讲,告诉大家新中国有怎样的变化,没想到被美国反复“谈话”。
![]()
70年代后期,杨振宁出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大力呼吁中美建交,又被台湾当局骂成“杨匪”。
当时,杨振宁在华人学术圈中极富影响力,正是他积极努力的发声,才让很多犹豫不决的海外科学家对新中国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带动了更多人才回国贡献。
2021年,诺奖评委会再一次联系了杨振宁,需要“杨-米尔斯理论”的资料,这是他一大重要研究成果。大家充满期待,难道教授要第二次获奖了吗?真获奖的话,这一次就是以中国公民的身份了,可获奖结果却让期待落空了,这也成了老教授此生的一大遗憾。
今年10月18日下午5点,清华大学布置好了杨教授的缅怀室,消息一出,师生们自发涌来。学校还专门开通了校外报备通道,允许校外人士进校吊唁。
很多人感叹道:“教授生前就不摆架子,走后依然敞开怀抱,迎接每一个想来送别的人。”
科学馆一楼119房间里,鲜花一束束摆放着,卡片一张张写满思念。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年轻的学生、专程从外地赶来的人们……大家都想来看看这位科学巨匠最后一眼。
![]()
从这位物理巨匠身上,我们永远可以找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杨振宁这一生值了。
参考资料:《翁帆笔下的杨振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