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有,现在早晨出门开始有冻人的感觉了,一阵清冽的冷风吹过,得打个寒颤。路边的梧桐树叶,一夜之间仿佛被谁用浓稠的蛋黄调了色,灿黄得有些不真实?如果有,那便是霜降捎来的口信了。
霜降,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名字里就带着一股凛冽的寒气。它不是“降霜”,而是寒气渐重,万物从“凉”转为“寒”的关键节点。大地像是即将进入一场漫长的沉睡,开始收敛最后的生机,为冬日的潜藏做准备。
![]()
在霜降节气到来之前,会经历一个名为“寒露”的时期。许多人会将这两个节气混淆,然而它们带来的影响却截然不同。俗语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这个时期标志着从凉爽向寒冷的转换,地面上的露水因气温下降而即将凝结成霜。待到霜降时节,则有“霜降见霜,米谷满仓”的说法,预示着严寒的来临,农事基本结束,万物毕成。
![]()
在这样的时节里,我们的饮食起居,也得跟着天地的节奏走。老辈人讲究“补冬不如补霜降”,在冬天彻底到来之前,把身体的底子打好,才能安稳过冬。这就不得不提咱们今天的主角——霜降养生“3吃、3不吃、2事不做”。
霜降“3吃”,为入冬积攒能量
1.吃柿子
霜降食俗有讲究!老辈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
此时的柿子已经彻底成熟,表皮轻薄,果肉饱满且甘甜如蜜。它不仅能够愉悦舌尖,更是秋季的理想滋补食材。秋风起,人体易感干燥,柿子性凉,有助于减轻干燥带来的不适,与季节的尾声相得益彰。
2.吃白萝卜
霜降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秋季即将结束,冬季即将来临。这个时候也正是吃白萝卜的好时节。
白萝卜是一种季节性的蔬菜,正值霜降的时候产量最好,品质最佳。其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在进入冬季之前,吃一些白萝卜可以增强体质,为即将到来的严寒做好准备
3.吃羊肉
羊肉在传统饮食文化中一直被视为温暖的食物。每到霜降时节,人们会食用羊肉汤、羊肉火锅等,不仅可以驱寒祛寒,还能增强体力,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备足够的体能。这种习俗不仅流传于北方,在南方地区也广泛存在。
一方面,这种饮食习惯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顺应自然节奏的重视。在自然气候变迁中,人们根据当地的饮食习俗调理身体,既符合养生的理念,也契合了季节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这种习俗还传承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和亲朋好友聚会的传统文化。
霜降“3不吃”
1.不吃苦瓜
霜降时节气温逐渐降低,人体所需的能量也随之增加。而苦瓜性味偏寒,不利于此时的身体调理,很容易引起胃肠不适。
在传统观念中,霜降后天地阴阳趋于平衡,人体也应当调整膳食以适应这一变化。苦瓜性寒,不契合此时应以温养之品为主的饮食原则,因而被视为不当之选。
![]()
2.不吃茄子
俗话说“秋败茄子似毒药”,在霜降之后,茄子经过霜的侵袭,其肉质逐渐老化,此时的茄子不宜食用。这是因为茄子中含有一种名为龙葵素的物质,也称为茄碱,随着茄子的老化,其含量会显著增加。人体摄入过多的龙葵素,可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不吃生冷海鲜
生鱼片、冰镇蟹虾等,虽然鲜美,但带着海水的寒凉之气。此时食用,无异于在即将降温的天气里“雪上加霜”,极易导致肠胃不适。想吃海鲜,最好选择热烹、加姜蒜等温性调料的做法。
![]()
霜降“2事不做”
1.不要剧烈运动
在中医理论中,秋天象征着收敛,而冬天的潜藏正是以秋季的收敛作为前提。过于剧烈的运动,如导致大量出汗,会无谓地消耗我们积累的阳气和津液。因此,适宜进行如散步、慢跑、打太极等温和的运动,以保持身体微热,从而实现秋季收敛的效果。
2.不要悲秋伤感
秋风送爽,落叶纷飞,此时人们往往容易感到情绪低落。中医学说“悲忧伤肺”,过于悲伤会伤害肺气。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这种情绪,多沐浴阳光,常与朋友相聚,聆听愉悦的旋律,或是沉浸于炖煮一锅温馨的汤品之中,以生活的温度温暖心灵,驱散寒意。
![]()
阿龙话语
遵循那些传统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并非迷信之举,而是我们与大地的脉搏、与星辰的闪烁之间,进行的千年不变的默默交流。品尝一口细腻的柿子,啜饮一碗温润的羊汤,我们便与季节的节奏产生了共鸣。
您家乡的霜降,有什么独特的习俗或必吃的美食吗?是香甜的柿子,还是一锅热腾腾的羊肉?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霜降记忆”,让我们一起,用温暖迎接冬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