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聚焦HER2+早期乳腺癌non-pCR人群,T-DXd头对头比较T-DM1展现良好生存获益。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10月17–21日在德国柏林隆重召开。作为全球肿瘤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ESMO年会上公布了众多重磅研究成果,深刻影响了全球肿瘤治疗的方向和趋势。其中,新型HER2靶点抗体偶联药物(ADC)德曲妥珠单抗(T-DXd)携III期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DESTINY-Breast05(DB05)研究中期分析结果(摘要号:LBA1)[1]于本次大会重磅披露,受到全球学者关注。
DB05研究评估了T-DXd对比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用于新辅助治疗后仍存在残留浸润性病灶的HER2阳性(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近年来,T-DXd作为新一代HER2靶点ADC药物,早已在HER2+乳腺癌晚期阶段展现出卓越疗效。本次公布的DB05研究中期分析数据,进一步为T-DXd在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关键循证医学依据,有望深刻变革临床实践格局。针对以上背景,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耿翠芝教授及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永胜教授共同深入解读DB05研究关键结果,展望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新愿景。
未竟之需:non-pCR 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挑战与需求
对于HER2+早期乳腺癌而言,治愈是治疗的终极目标。新辅助治疗作为早期或局部晚期患者的标准策略,其意义不仅在于降期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更在于通过病理学完全缓解(pCR)这一重要标准来评估疗效、预测长期生存。然而,在接受新辅助治疗后,仍有近半数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存在残留病灶,此类患者面临显著的疾病复发风险,尤其是就诊时已属局部晚期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肿瘤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远处转移(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构成了重要的生存威胁[2]。
当前,国内外权威指南(包括NCCN、CACA、CSCO指南等)针对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病理完全缓解(non-pCR)的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推荐优先考虑采用T-DM1作为强化辅助治疗方案[3-5]。这一标准的确立主要基于KATHERINE研究结果[6],T-DM1组的3年无侵袭性疾病生存(IDFS)率达88.3%,7年IDFS率达80.8%,较对照组(曲妥珠单抗)提升了13.7%,OS方面,T-DM1组和对照组(曲妥珠单抗)的7年OS率分别为89.1%和84.4%。
尽管KATHERINE研究确立了T-DM1在HER2+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non-pCR患者中的标准辅助治疗地位,然而,2023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上公布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6],在初始不可手术、HR-以及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阳性等人群中,T-DM1组的7年IDFS和OS率均低于T-DM1组总体人群,结果潜在提示T-DM1对于这类特定亚组人群的疗效可能存在局限。此外,T-DM1组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风险相较对照组也未见降低。因此,面对特殊人群中依然存在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临床亟需能够进一步突破疗效瓶颈的优选治疗方案。
![]()
图1 KATHERINE研究亚组分析
![]()
图2 KATHERINE研究IDFS事件发生情况
破局之作:DESTINY-Breast05研究的人群定位与结果解读
一、聚焦non-pCR人群:剑指强化辅助治疗难点
在当前临床需求仍未充分满足的背景下,DB05研究应运而生,作为全球首个在HER2+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阶段头对头比较T-DXd与T-DM1的III期临床试验,其设计理念直指当前临床实践的痛点。值得注意的是,DB05研究纳入人群中,曲妥珠+帕妥珠双靶经治比例达78.2%(KATHERINE研究为18.3%),更贴合中国临床诊疗现状。
![]()
图3 DB05研究设计
二、结果解读:头对头显著获益
DB05研究此次中期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终点方面,T-DXd组有6.2%的患者出现IDFS事件,T-DM1组发生率为12.5%(HR=0.47,95%CI,0.34-0.66,P<0.0001),T-DXd能够使患者侵袭性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53%,结果兼具统计学显著性与临床意义。IDFS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患者的年龄、种族、地理区域、激素受体状态、疾病分期、既往治疗等因素如何,T-DXd均显示出一致的疗效优势。更重要的是,首次IDFS事件分析显示,T-DXd组对比T-DM1组观察到了较低的远处和局部区域复发率,包括CNS复发。
![]()
图4 IDFS分析结果
![]()
图5 IDFS亚组分析
![]()
图6 首次IDFS事件分析
关键次要终点方面,DFS同步获益,与IDFS结果高度一致。T-DXd组DFS事件发生率为6.4%,T-DM1组为12.6%(HR=0.47,95%CI,0.34-0.66,P<0.0001),进一步证实T-DXd在降低疾病进展风险方面的稳定优势。其他次要终点方面,T-DXd组也同样显示出优势:3年无远处复发生存期(DRFI)率分别为93.9%和86.1%(HR=0.49);3年总生存期(OS)率分别为97.4%和93.5%(HR=0.61)。更重要的是,两组3年无脑转移生存期(BMFI)率分别为97.6%和95.8%(HR=0.64,95%CI,0.35-1.17),显示出改善趋势,虽未达统计学显著性,但为T-DXd对于CNS转移的预防作用提供了重要佐证。
![]()
图7 DFS分析结果
![]()
图8 其他关键次要终点分析结果
安全性分析显示,T-DXd的安全性特征与既往研究一致,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T-DXd组与T-DM1组的≥3级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s)发生率相近(50.6% vs. 51.9%)。
![]()
图9 安全性分析
格局重塑:DB05研究的潜在影响与临床前景
DB05研究证实,T-DXd对所有入组的non-pCR患者都能带来一致获益,无论初始是否可手术,无论HR状态,且无论新辅助治疗后是否有淋巴结残留病灶。总体而言,DB05研究对HER2+早期乳腺癌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对于新辅助治疗后non-pCR的患者,其出色的研究设计以及亮眼研究结果都共同证实,T-DXd有望提供更高效的治疗新选择,并有望重塑早期乳腺癌治疗格局。更重要的是,DB05研究延续了“好药早用”的治疗理念,有望进一步降低早期乳腺癌的复发风险,提升治愈率。基于其突破性数据,T-DXd未来有望确立为HER2+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non-pCR患者的强化辅助治疗新标准。
这一潜在标准地位的确立,其影响不仅局限于特定患者群体的治疗方案优化,未来更有望进一步推动NCCN、CACA等权威指南推荐更新,重塑早期乳腺癌“分层精准治疗”的临床诊疗格局。更重要的是,结合此前T-DXd在晚期阶段的卓越表现及此次会上公布的新辅助治疗研究(DB11)的积极结果,已充分展现出贯穿HER2+乳腺癌全病程的治疗潜力。未来,随着OS数据的成熟及HER2低表达等人群的探索,T-DXd或将有望进一步拓展治疗边界,为乳腺癌治疗的全程管理策略提供关键循证支持,为更多患者铺就治愈之路。
小结
DB05研究作为首个在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non-pCR人群中头对头比较T-DXd与T-DM1辅助治疗的III期试验,证实T-DXd可显著改善IDFS,并且有望更好控制CNS转移,填补了现有标准治疗在non-pCR人群中的疗效局限。此外,DB05研究还进一步深化了“好药早用”的治疗理念,进一步提升了早期乳腺癌的治愈希望,为个体化、精细化的辅助治疗临床实践奠定了循证基石。未来,DB05研究阳性结果不仅有望推动T-DXd成为强化辅助治疗的新标准,重塑治疗格局,更有望为新辅助治疗后残留病灶的non-pCR患者成功点亮“二次治愈”的希望之光!
专家简介
![]()
耿翠芝 教授
二级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乳腺中心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研究管理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河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专家简介
![]()
王永胜教授
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人民名医
山东省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学科主任
乳腺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带头人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 常委 第八/九届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 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理事 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国家卫健委乳腺癌诊疗规范专家组 成员
山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副主委 乳腺肿瘤学组组长
山东省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学组 组长
参考文献:
[1]Geyer C.,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vs trastuzumab emtansine (T-DM1) in patients (pts) with high-risk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positive (HER2+) primary breast cancer (BC) with residual invasive disease after neoadjuvant therapy (tx): Interim analysis of DESTINY-Breast05. 2025 ESMO. LBA1.
[2]Masuda N, et al. A randomized, 3-arm, neoadjuvant, phase 2 study comparing docetaxel+carboplatin+trastuzumab+pertuzumab (TCbHP), TCbHP followed by trastuzumab emtansine and pertuzumab (T-DM1+P), and T-DM1+P in HER2-positive primary breast cancer.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20;180(1):135-146.
[3]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等.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23,33(12):1092-1187.
[4]《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J].癌症康复,2022(3):F0003
[5]Geyer CE Jr, et al. Survival with Trastuzumab Emtansine in Residual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5;392(3):249-257.
[6]NCCN Guidelines of Breast Cancer (Version 5.2025).
[7]Sibylle Loibl, et al. Phase III study of adjuvant ado-trastuzumab emtansine vs trastuzumab for residual invasive HER2-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HER2-targeted therapy: KATHERINE final IDFS and updated OS analysis. 2023 SABCS abstracts GS03-12.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