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杨振宁先生的离世,再次将世人视线引向他与翁帆长达二十载的相守岁月。
近日,友人公开悼念之语后,翁帆的回应简洁而沉静,悲切中透出得体与尊严。
这段曾饱受争议的忘年情感,经由杨振宁长子的叙述,显得愈发真挚动人。
一个微小却深刻的细节,早已悄然揭示了其中深藏的情意。
![]()
悲痛中的克制与教养
2025 年 10 月 18 日,一则消息震动网络——103 岁的杨振宁先生溘然长逝。
就在前一天,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还出面澄清关于“杨振宁去世”的谣言;半个月前,他刚在家人簇拥下迎来百岁寿辰,吹灭蜡烛时眼底闪烁的光芒仍被镜头定格。谁也未曾预料,这场告别竟如此猝不及防。
更引发公众关注的是他身后留下的翁帆。
![]()
这位比杨振宁年轻 54 岁的女性,自 2004 年步入婚姻以来,便始终处于舆论风暴的核心。
有人揣测她追逐名利,有人质疑她的动机,“老夫少妻”的标签伴随了他们整整二十多年,即便杨振宁多次深情表示:“翁帆是上帝赐予我的最后礼物”,外界的怀疑之声依旧未曾停歇。
直到杨振宁辞世之后,翁帆的一个举动、以及其子的一番话,才让许多人真正读懂了这份感情的本质。
![]()
最先触动人心的是北京朱炳仁中轴线艺术馆馆长董竹披露的聊天记录。
![]()
杨先生走后,董竹第一时间向翁帆致以慰问,并贴心提醒:“记得你之前对海鲜过敏,最近别碰生冷食物。”
信息发出仅四分钟,翁帆便回复了三个双手合十的表情符号。
![]()
随后,她又代朱炳仁大师转达关怀,叮嘱注意花粉过敏问题。这一次,翁帆隔了十七分钟才回应,仅用“谢谢”二字搭配一个抱拳表情。
就是这几个表情和两个字,悄然改变了无数人对她的看法。
过去常有人说她在镜头前的笑容是表演,说她陪伴老人只是作秀。可看到这些沉默却克制的回应,人们终于明白:她并非没有情绪,而是把深切哀伤藏在了礼仪之下。
![]()
据董竹回忆,以往与翁帆交流远非如此寡言。2023 年颁奖礼上谈及昆曲时,她能从《牡丹亭》的唱段娓娓道来,细说咬字与运腔技巧,宛如一位热衷分享心爱艺术的女孩;2024 年聊到杨振宁钟爱的古典音乐,她还会轻声提及:“杨先生近来常听巴赫,说旋律能让思绪安宁。”
![]()
如今,连多打几个字的力气都仿佛耗尽。这种压抑中的悲伤,比痛哭流涕更令人动容。
而真正击碎所有猜疑的,是杨振宁大儿子杨光诺的一席话。
![]()
不是后妈,而是家人
在接受采访时,有人问他:“这么多年相处下来,你怎么看待翁帆这位继母?”
杨光诺的回答朴实无华:“她不像继母,倒更像是父亲的亲妹妹。父亲年纪大了,夜里起床总怕打扰别人,翁帆就在他床头安了一盏小夜灯,还在灯绳上缠了软布套,防止他摸黑碰到手受伤。有次父亲咳嗽不止,她凌晨三点起身熬梨水,连梨核都挖得干干净净,说这样喝起来更顺口。我们做子女的,有时都做不到这么周全。”
![]()
他还提到一段往事:2022 年杨振宁百岁宴后不慎跌倒,导致脊椎骨裂,住院长达 85 天。
那段时间里,翁帆几乎日日守候在医院。清晨六点就为杨振宁擦拭身体、按摩四肢;中午趁他午休,匆匆赶去食堂取餐;夜晚则蜷缩在病床旁的折叠床上入睡。
一次医生建议适当活动,翁帆担心他站立不稳,特地找来一块柔软布料系在自己腰间,让他扶着行走,每迈一步都轻声询问:“疼不疼?”
![]()
“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父亲说‘翁帆是礼物’绝非客套。她是真心实意地把父亲当作需要悉心照料的人,而不是什么‘学术泰斗’或‘社会名人’。”
回望两人的过往轨迹,便会发现这份情感从非突兀降临。
![]()
灵魂与岁月的双向成全
1995 年,翁帆尚是一名大一新生,因学校承办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被选为接待志愿者,负责引导杨振宁及其第一任妻子杜致礼。
彼时她年仅 19 岁,说话略显羞涩,却记得杜致礼偏好无糖咖啡,每次前往会场都会提前备好;杨振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那位小姑娘极为细致,知道我爱人胃部不适,还会嘱咐服务员将餐具温热后再端上。”
![]()
真正产生交集是在 2003 年,杜致礼女士病逝后,翁帆寄去一张贺年卡至美国,上面写着:“杨先生,请您务必保重身体,多回想那些快乐的时光。”
![]()
没想到不久后,杨振宁亲自回信,并邀请她赴港相见。
据翁帆日后回忆,两人首次单独会面于香港一家咖啡馆。杨振宁为她点了一杯热巧克力,还特意叮嘱服务员多加些棉花糖,笑着说:“女孩子大概都喜欢甜一点的东西。”
那天他们交谈良久,话题涵盖她的学业、理想,也涉及杨振宁早年留学美国的经历。临别之际,他送给她一本亲笔签名的《杨振宁文集》,扉页题字:“愿你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
![]()
2004 年底,二人决定结婚的消息传出,立刻掀起广泛讨论。
有人翻查翁帆履历,称其出身平凡,不过是想借婚姻跃升阶层;也有人批评杨振宁“年事已高,不顾家庭伦理”。
起初,翁帆父母亦持反对态度,但她只平静地说了一句:“我知道你们担忧,但我和杨先生在一起,内心感到踏实。”
婚后生活并未如外界想象般戏剧化,反而异常朴素宁静。
![]()
杨振宁不习惯使用手机,翁帆便将重要事项工整记入笔记本,每日清晨读给他听;他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她便主动调整作息,晚上九点多便陪他一同读书;若有访客登门,她总会提前告知对方:“杨先生精力有限,谈话请控制在一小时内。” 到点便温和提醒:“抱歉,杨先生该休息了,咱们改日再叙。”
![]()
如今杨振宁已然离去,翁帆在悼文中写道:“杨先生离开之时,心中必定安然,因为他已交出了一份无憾的人生答卷。”
文中附上了杨振宁九十岁时所作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尤为动人:“圆满人生今已矣,无怨无悔亦无求。”
有人觉得这篇悼文过于简短,但熟悉他们的人都清楚,这正是翁帆一贯的风格——低调内敛,却将千言万语沉淀于字句之间。
![]()
杨振宁曾预言:“三四十年后,世人会认为我们之间的故事是一段美好的罗曼史。”
如今不过二十多年过去,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或许真正的爱情本就如此:无关年龄差距,无关世俗评判,只是两个灵魂彼此依偎、相互守护,在平凡的日子里编织出独属于他们的温暖岁月。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