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2日傍晚,张雪峰的微博账号悄然更新了一条简短内容:
“今天是接娃放学的家长[挖鼻][挖鼻][挖鼻]”。
![]()
●图源:微博
短短十个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多余的解释,很是平淡。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他账号被全网禁止关注28天后的首次发声,较之前确实低调了不少。
可即便如此,这条看似寻常的微博还是催生了铺天盖地的与“张雪峰账号已解封”相关的报道。
几乎在同一时间,小红书、B站、抖音、快手的用户发现,那个“该用户因违反社区规定被禁止关注”的提示已经消失,都可以正常点关注了。
至此,张雪峰的所有账号就这样静悄悄地解封了;那个男人,又回来了。
22日当晚,他在抖音小号“张雪峰讲升学规划”开启了复出首播,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一度突破4万。
![]()
●图源:抖音
面对沸腾的弹幕他反复强调:“今晚不卖货,只想连麦聊聊天,不想回来第一天就上热搜。”
虽然那个曾经高调宣称“若统一战争打响,个人捐5000万,公司捐1亿”的网红名师,如今收敛了锋芒。
但互联网的记忆不会轻易消退,悄然回归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信号呢?
![]()
封禁背后:当言论踩上红线
张雪峰的封禁,不是单一事件触发的意外,更像是长期争议叠加敏感操作后的必然。
从表面看,是那番“捐款1.5亿支持武统”的激烈言论成了导火索。
2025年9月3日,他在组织员工观看阅兵时抛出的这句话,24小时内曝光量据称突破了20亿;
外媒迅速将其曲解为“民间鼓吹战争”,国内舆论场则撕裂成两派。
有官媒痛批其“煽动情绪”,也有网友怒斥“爱国生意做到头了”。
对一个教育博主来说,这种超出身份边界的具象化表述,显然已经触碰了监管的敏感神经。
![]()
●图源:微博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张雪峰长期以极端言论游走在监管红线的边缘地带。
一句“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把人文社科的价值贬得一文不值;
劝家长“孩子要报新闻就打晕,闭眼摸个专业都比新闻好”,直接导致多所高校新闻学报考率暴跌;
![]()
这些被网友整理成“雷言雷语”的极端观点,成就了他的名气,同时也触动了教育体系的神经。
南方网曾直接批评他“动摇国家人才根基”,多所高校冷门专业也因他的劝退言论报考率暴跌。
![]()
●图源:南方网
而在“3小时卖光2万个名额,一天进账2亿”,与“一张圆梦卡,快赶上农村家庭一年收入(2023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的强烈对比中,张雪峰2024年推出的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一直被人所诟病。
![]()
此外,被曝错题频出还卖168元的“高考预测卷”,更让他深陷虚假宣传的舆论漩涡。
![]()
●图源:小红书
多种商业模式上的争议,时常让张雪峰站在舆论的风口上。
又刚好赶上2025年网信办“清朗行动”重点整治教育领域的“贩卖焦虑”和“制造对立”,张雪峰“选错专业毁一生”等金典言论,就不偏不倚的撞到了枪口上。
更微妙的是利益链的反弹。他免费直播打破信息壁垒,挤压了依赖信息差牟利的中小机构生存空间;劝退冷门专业影响高校资源分配;“寒门实用主义”否定理想主义教育观,动摇精英话语权。
当他宣称自己动了太多人的蛋糕时,其实早已置身雷区。
![]()
毁誉参半:撕裂的舆论场
提到张雪峰,你很难用“好”或“坏”来简单定义。
有人把他当成“教育刺客”,也有人视他为“救命稻草”,这种两面性,恰恰是他最鲜明的标签。
骂他的人,理由能列一长串:
功利主义损害教育,贬低文科价值,加剧学历焦虑,制造职业歧视,强化职场偏见,天价服务收割韭菜......
![]()
支持他的人,也能说出一堆理由,尤其是普通家庭,最认他“打破信息差”的价值。
经典的案例是,河北农村女孩因他的建议走上定向医学生之路,贫困家庭靠他避开“天坑专业”陷阱......
![]()
●图源:小红书@内蒙汉子看世界
风评的这种分裂,其实源于他话语体系中的双重性。
一方面,他是务实的“人生规划师”。
当连麦的农村家长哽咽着说“我和他爸都没读过书,真不懂这些”时,他会耐着性子分析分数、位次、就业前景,给出具体的择校方案。
这类片段在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让无数普通家庭感到了被理解。
另一方面,他也是功利的“焦虑贩卖者”。
他将教育简化为一场生存博弈,用“舔”“打晕”“天坑”等情绪化标签制造恐慌。
![]()
●图源:微博
他像一个赤裸裸的现实主义者,把教育的理想撕成了就业的算式。
而当争议发酵时,他又熟练地穿上印着“对不起”的T恤道歉,把极端言论包装成“忠言逆耳”。
这种矛盾在他商业行为中同样明显。
他一边宣布“公司利润10%用于公益”,资助贫困生、向高校捐款;又一边推出售价12999-17999元的“梦想卡”,被批“割韭菜”。
有家长坦言道:“明知贵,但怕选错专业耽误孩子一辈子,这钱不得不花。”
![]()
商业帝国:焦虑变现的密码
张雪峰的封禁与解封,从未动摇他的商业根基。
禁言期间,旗下“张雪峰讲升学规划”“张雪峰说考研”等矩阵账号照常直播带货。
复出当晚,他桌面上摆着《高中物理化学提分笔记》等产品,虽然强调不卖货,却也默许助理引导观众录屏了解。
其实张雪峰的商业版图,早已超越个体IP。
![]()
●图源:爱企查
爱企查显示,张雪峰(本名张子彪)已经关联10家企业,8家处于存续状态,涵盖了教育、传媒、旅行社等多个领域。
仅峰学蔚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年营收就高达数十亿元。
而据新抖数据显示,其直播月打赏收入超300万元,广告报价高达每条10万元。
更值得玩味的是行业生态。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规模约9.5亿元。
随着张雪峰的走红,“高考志愿规划师”成了热门职业,各种机构打着“月入10万+”的广告招揽从业者。
![]()
●图源:微博
有业内人士坦言:“这行门槛低、利润高,但90%的机构都在利用信息差赚钱。”
不可否认的是,张雪峰确实打破了信息差,但同时也让更多投机者看到了“焦虑能卖钱”这门生意;
当他们奔着“割韭菜”涌入这个赛道,行业乱象也就随之而来。
教育部的“阳光志愿”系统更新后,免费提供志愿填报服务已经脱胎换骨了。
![]()
对于张雪峰这样的商业模式而言,无疑是一次政策重锤。
当公共服务开始填补信息差,其赖以生存的“焦虑经济”也被推向了转型的临界点。
不过张雪峰和“张雪峰们”,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而在他们的盛世背后,是整个教育市场的混乱、家长焦虑的泛滥,以及流量逻辑对教育伦理的蚕食。
从这个角度看,这不是张雪峰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时代的镜像。
![]()
张雪峰回来了,然后呢
张雪峰的回归,不是一场简单的舆论风波终结,它更是一种时代反思。
他代表着一种“民间崛起”的力量:敢讲真话、揭露问题、服务大众。
但他也代表着教育商业化的危险:焦虑变现、道德模糊、立场失衡。
如今张雪峰从塌房边缘回归,也许真的学会了克制。
对此有教育学者评价道:“张雪峰现象是面镜子,照出了教育资源割裂、信息差垄断的结构性矛盾。”
解封后的他,或许将学会在权力与资本的夹缝中行走。
但比其个人命运更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仍在直播间外徘徊的普通家庭:
他们真正期待的,从来不是某个网红的复活,而是一个更透明、更公平的教育生态。
教育不是买卖,孩子的未来不该只由“能不能赚钱”来定义。
当阳光能照进每一个信息角落时,“张雪峰们”自然会失去土壤。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张雪峰”——
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因为教育已经足够公平,信息已经足够透明,每个家庭都能从容地为孩子选择未来。
*编排 | 黄家俊 审核 | 黄家俊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
2000万品牌经理人内参!
聚焦头部与标杆,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专访微信:jiangnan254(备注:专访)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