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10 月 22 日,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突然宣布:第 19 轮对俄制裁正式获批,其中 4 家中国能源企业赫然在列。
两家独立炼油厂、一家贸易公司及一家技术支持实体被指 “协助规避制裁”,另有 8 家中国内地及香港企业卷入制裁名单,累计 12 家中企遭波及。
更讽刺的是,就在制裁公布前 24 小时,中国商务部长刚与欧盟官员完成经贸对话,欧方还主动邀请中方赴布鲁塞尔深化交流。
从 “求合作” 到 “挥大棒” 的急转弯,让外界看清欧盟的真实盘算:借对俄制裁之名,行对华施压之实。
![]()
稀土依赖下的疯狂,欧盟在给自己 “断血”
欧盟这波 “既要又要” 的操作,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先把自己架在了尴尬的境地。
先说说中国释放的 “信号” 有多明确。
今年以来,从稀土到超硬材料,再到锂电池关键原材料,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出口管制措施。
别觉得这是 “卡脖子”,本质上是对战略资源的合理保护,也是全球供应链安全的 “预警灯”—— 毕竟这些材料不是 “取之不尽”,而且是新能源、芯片、高端制造的 “命脉”。
中国的管制,说白了就是告诉各国:合作要讲规矩,不能一边依赖中国资源,一边又搞小动作。
欧盟敢如此硬气,却藏不住致命软肋,对中国战略资源的深度绑定。
10 月 9 日中国刚升级稀土管制,从开采到提纯全链条设限,12 月 1 日将全面落地。
欧盟内部报告显示,欧盟对中国稀土依赖度极高,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力发电设备等关键产业的 10 万个岗位,直接受制于中国供应链。
荷兰阿斯麦早已启动应急预案,因光刻机核心部件依赖中国稀土永磁材料,断供 18 个月就可能导致欧洲半导体产业成本暴涨 40%。
更要命的是,中国垄断全球 90% 以上的稀土精炼技术,欧盟自建供应链成本是中国的 3-4 倍,且至少需要 5 年才能见效。
一边求中国放开稀土出口,一边把中企架上制裁清单,这种 “既要又要” 的逻辑,正在反噬欧洲经济。
![]()
当美国炮灰的代价,中欧经贸站在悬崖边
欧盟的制裁闹剧,实则是被美国绑上战车的恶果。
就在欧盟公布名单当天,美国财长同步制裁俄罗斯油企,美欧步调精准一致,显然是预设的 “联合施压”。
但欧盟忘了自己的处境:2024 年中欧贸易额已突破 7800 亿美元,中国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而欧盟对美出口仅 5020 亿欧元。
跟着美国起舞的代价正在显现:中国 7 月已对欧盟两家银行实施反制,如今制裁升级,中方必然加码回应。
更危险的是,欧盟对俄 LNG 进口禁令将在 2027 年生效,本就依赖能源进口的欧洲。
若再失去中国能源企业的合作,通胀压力恐再度飙升 —— 毕竟 2022 年对俄制裁已让欧洲能源价格暴涨,这次不过是重蹈覆辙。
![]()
不见棺材不掉泪?欧盟该醒醒了
欧盟内部早已裂痕斑斑: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曾激烈反对制裁。
只因担心自身能源利益受损,最终的制裁方案是多轮利益交换后的妥协产物。
这种内部分裂下的对华强硬,注定难以持久。
中国的信号早已明确:10 月 16 日商务部重申,稀土管制仅针对敏感用途,民用申请 “即申即批”,头一周就放行上千吨出口。
但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而非威胁施压。
若欧盟继续当美国的 “炮灰”,任由 12 家中企制裁事件发酵,恐怕不仅稀土供应没着落,中欧投资协定重启、电动汽车关税谈判等议题都将彻底停滞。
冯德莱恩曾坦言:“欧盟转向不是因为爱中国,而是跟美国混可能丢饭碗”。
可惜这份清醒,没能阻止欧盟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
想要稀土,就拿出合作的诚意;想要中欧经贸稳定,就停止无理由的制裁。
否则,最后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