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露珠凝结成薄薄的白霜,2025年的霜降节气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的到来,不仅标志着秋天的正式落幕,更预示着冬日的脚步已经悄然临近。
霜降时节,这个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由于“霜降”后将要慢慢进入冬天,早晚温差大,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其是脚部和腹部,睡前坚持用温热水泡脚。还有,秋有“秋悲”,容易导致情绪不佳。大家可以多参与一些让自己愉悦的活动,在午后天暖时,可以多晒太阳,能有效补充阳气,驱散抑郁。
![]()
当然,除了养生,民间各地的霜降风俗也是各有千秋。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驱疫迎祥”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霜降赏秋菊。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正值赏菊的好时节。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而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中国很多地方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而且,霜降的诗意从未消减。北京景山公园的“霜降菊展”吸引数万游客,南京夫子庙的“品蟹宴”重现《世说新语》中的雅趣。但文化传承的挑战同样存在:年轻一代对节气的认知多停留在“朋友圈晒图”,而非理解其背后的农耕智慧与生命哲学。
“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在我国很多地区,霜降时节有吃柿子的习俗,此时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当地人认为,霜降吃柿子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还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霜降,是秋天的告别,也是冬天的序曲。小伙伴们,一年的时光即将走到尽头,要珍惜当下,同时也要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好准备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