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璟璟
背景调查是企业招聘的重要环节,然而一些背景调查却将与岗位无直接关联的私人事务纳入评判体系。“个人作风问题”、小额网贷记录等事由,都让求职者亮起“黄灯”!不久前,应聘某食品公司的罗女士,突然接到该公司HR发来的这则不予录用通知。经过反复沟通,罗女士才得知自己被背调公司标为“黄灯”的原因——“有过诉讼记录”“曾经是被告”,一打听,原来是2018年小区业主跟物业有过纠纷。(央视网)
入职前的背景调查,大体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验证人岗是否适配,另一个则是排除隐藏风险。最开始,只有部分公司中高层职位的招聘才会进行背调,而近年来,所谓“背调”渐有普及、标配之势,凡“进人”必背调,很是煞有介事。之所以有此变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专业背调公司的大量涌现,行业内卷之下,背调服务的人头单价被彻底打下来了,价格的白菜化,助推了背调的泛滥化。大家都在背调、什么都被背调,一时间,与背调相关的乱象,层出不穷。
必须看到,如今很多过度的、越界的背调,其实都是背调公司所炮制和主导的。其大背景,乃是背调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背调公司除了打价格战,更以丰富、细致、无所不包的背调报告,来作为吸引客户的卖点。而当一家背调公司开始这么做,其他的背调公司,也就只能被裹挟着跟进……这是一个看齐、对标、螺旋式演进的过程。“背调”如此便宜、如此触手可及,用人单位自然也就越发热衷此道了。
其实,很多背调公司,都不知道求职者哪方面的个人信息,才是对工作真正重要的。于是乎,眉毛胡子一把抓,把诸如诉讼记录、感情生活等等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项通通搜罗一番,并一股脑打包提供给用人单位。这哪里是背调,简直就是“窥私”。我们知道,在法律层面,轻微犯罪、治安违法记录都设立了封存制度,为的就是不因为这些历史因素影响公民平等求职、公平就业的权利。以此量之,那些根本算不上错误的“个人旧事”,又有何理由被背调亮红灯呢?
“背调”成了“滥调”,显著损害了特定对象的隐私权、名誉权,构成了对求职机会的不当剥夺,这是赤裸裸的侵权。我们看到,已有些受害者就此发起诉讼,其维权诉求也获得了法院的支持。但,以个体的抗争来对抗行业的逆流,显然是杯水车薪。真正的治本之策,还是得推动背调行业的标准化以及真正的专业化,明确规定哪些个人信息不可被收集、不应被评价,以“负面清单”指引相关企业规范执业,如此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给“背调”降温,给求职者公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