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50岁前环游世界”计划的第三年,一年有超四成时间到处转悠,下周要飞南非了
![]()
![]()
![]()
![]()
![]()
![]()
![]()
![]()
![]()
![]()
![]()
![]()
![]()
![]()
![]()
![]()
![]()
![]()
每次发旅行贴,都会遇到这类留言:你去浪了,孩子谁管?
这问题暗含道德质疑:你当爸的只管自己玩得爽,不顾家庭,把育儿责任都扔给当妈的吗?
回答和力嫂一起,娃给老人托管,道德指责会升级:你们当父母的,都不管孩子的吗?
回答带娃一起,又会升级:孩子不读书的吗?你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前途就那么不上心吗?
本质上,这类问题表达了很多中国父母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焦虑:有娃以后,生活一切都围着娃打转,且充满教育焦虑
我家情况是:在力嫂坚持下,娃的学习不能落下,请假出游绝不可行,所以我制定长期旅行计划时,只能优先安排假期带娃出游
包括暑假2次+寒假1次12-20天长途游,国庆长假+元旦短学程假期5-7日中途游
就因为娃的出行时间很刚,没得选,只能硬着头皮提前半年锁定正国庆往返的高价机票
这就是有娃家庭的无奈,成年人的自由被极大限制,也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恐娃的重要原因
剩下的出行计划,要么带我妈或其他亲友一起,要么一个人满世界转悠,不用迁就同行人,无拘无束更自在
力嫂没我那么爱旅行,特别讨厌坐十几个小时飞机的洲际长途游,但每年也会安排一次姐妹淘的日韩游,我在家带娃
但我家是罕见特例,十岁就能踏足南极的孩子,万里挑一
不说收入微薄,生存维艰,无力带娃旅行的底层家庭,哪怕很多年入几十万的中产家庭,宁愿每年花大几万补课费,也舍不得假期花个一两万带娃出国旅行一次
这,是一种价值观选择
价值观无关对错,只想聊聊育儿价值观上,我最新的观察和思考,供大家参考,也供力嫂指正——时不时的,她也会受班上“爱马仕贵妇”们的影响,产生不必要的教育焦虑~
刚去世的百岁老人杨振宁最为大众津津乐道的,不是宇称不守恒或杨-米尔斯规范场这些物理学成就,而是当年82岁老头娶28岁小娇妻引发的吃瓜狂潮
但作为史上排TOP10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特别是一直活到当代的泰斗级人物,他晚年针对“有没有上帝”的公开回答,更值得深思
为避免误解,我照搬原话:
“如果你说的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我想没有。如果你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可能是偶然的,你看麦克斯韦方程式,妙不可言,偶尔不可能搞出这么妙的东西,这么不偶然,力量和影响又那么大的东西,是哪来的呢?你可以随便取一个名字”
“我20岁的时候,自信心比较大,坚决反对有造物主的说法,可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自信心越来越小,因为看见的妙不可言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觉得自己能把这东西贯彻了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如果把这视为有越来越强的宗教感,我想是一个正确的说法。”
正是基于这样的世界观,晚年杨振宁才会坚持反对中国斥巨资建造超大粒子对撞机,认为性价比太低
杨老这段阐述,和公认史上最伟大TOP2科学大神爱因斯坦和牛顿晚年对"上帝"的理解非常接近
爱因斯坦曾明确表示:“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牛顿也认为世界万物的安排源于上帝的意志,但他心目中的上帝同样没有身体,不是一个可以摸到的具体形象
我在一文中,也提出过类似猜想
即我们所处的世界和创造的网络或AI世界很像,是更高维度的某种存在创造的一套日常看不到bug的源代码,这种感受如此真切强烈,以致于我们这些受造物误以为眼前所见一切就是真实世界的全部,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终日只想着追求只属于这个世界的名利欲望
那我们这些受造物有没有可能像二维世界的平面生物理解三维世界的我们一样,有朝一日突然发现更高维度的造物主的全部奥秘呢?
我的看法和杨振宁一样,几乎不可能
这也是我在里提到的,对身处三维世界的人类看来,三维世界的未来不可知
但站在更高维度的造物主看来,三维世界的时间和空间一目了然,毫无奥秘,所以“上帝”才能预言未来,从阿尔法到欧米伽,从时间的起点(大爆炸)到终点(热寂),TA知晓一切
讲真,这结论挺丧的,世间一切有定数,然而我们不知道,像一个个愚蠢的小白鼠,整天被命运玩弄着
一直这样想问题,人生无意义,早晚得EMO,必须转为更积极乐观的心态,叫“尽人事,听天命”
更简练点,叫“着力即差”
这是苏轼临终前的遗言,不是叫我们躺平摆烂不努力,而是不刻意追求,执着结果
因为结果好坏,能否如愿,有太多不可控因素,不是我们努力追求就一定能实现
一旦成天被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的种种心魔捆绑,人就会活得超累
我们能完全控制的,唯有享受过程,随遇而安
苏轼另一句名言“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也差不多这意思
![]()
这句话的难点和重点是后半句——“止于所不可不止”
行所当然并不难,一出生我们就被父母师长国家各种传媒灌输了各种人生而应当做的事
但当长大后发现努力也不一定能实现梦想,还能不怨不艾,坦然接受,继续快乐度过余生,并非易事
既然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也没人能给你确定回答,各宗教流派的解释更是鸡同鸭讲,各说各的理,那我们只能在一切不可知和不确定的未来中,紧紧抓住唯一确定无疑的事实——死亡
所谓人生,就是出生到死亡之间那段短暂时光,很多人吐槽东大房屋产权只有70年,国外都永久产权
但永久,又有多久?
人生七十古来稀,死后的事,你既不知道,更管不着
把你的生命,或者说这具注定朽坏的肉体,看成问造物主临时借的,对,就是《康熙王朝》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里那个最传神的“借”字,而不是自欺欺人,以为拥有生命的永恒主权,会更容易发现,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
既然打一出生就开始死亡倒计时,这几十年无非是问造物主借的,且注定不可能超越受造物局限,发现世界真理,那最“功利”的人生观,还是拼命赚钱,以致于把造物主借给你的短暂生命中最身强力壮的那段时间,再二手转租给老板996吗?
恰恰相反,在无法拉伸长度的生命租赁期里,尽可能拓宽生命宽度,才最“划算”
就像迪士尼乐园会分不同园区,公主城堡、丛林探险、海盗沉船、明日科技……各园区好玩的项目全玩一遍,才会觉得门票“回本”
你看到的世界越大,体验过的人生越多,这段人生租赁期的回报率越高
就像你买了套房子,不仅连年升值,还很好租,一天空置都没有,岂不回报率最高?
看书、看电影、旅行……或沉浸在任何一种“心流”中,都是在扩展生命宽度,不虚此行
肯定有人会反驳,力哥财务自由,自然可以天马行空,畅享人生,但绝大多数人只能苦逼996,穷人连买张机票的闲钱都没,也只能往死里鸡娃才能确保阶级不跌落啊
所以人生的必修课是:如何平衡为谋生而不得不出卖的时间和留给拓展人生宽度的时间?
更何况,往死里鸡娃,就能确保阶层不跌落吗?
时隔7年,我最近又去了次泰国,肉眼可见旅游业的萧条
曼谷附近有两个网红景点
一个叫美攻铁道市场,铁轨两边堆满了摆摊的小商户,每次火车经过,商家都要提前撤下遮阳布,蔚为壮观
![]()
一个叫丹嫩水上市场,纵横交错的小河道上挤满了卖菜和载客的小船,同样令人惊艳
![]()
但疫情后,泰国旅游业恢复疲软,无论铁道市场还是水上市场,游客都稀稀拉拉,很多店家早已铁将军把门
![]()
![]()
![]()
![]()
![]()
更令我意外的是,凌晨的素万那普机场出发厅人山人海,且多数并非归国老外,而是赶着坐红眼航班出国的泰国人
![]()
过去中泰航班上多为中国游客,但我回上海的航班上,目测大半是泰国人,中国乘客多为单身中年男或结伴中年男,显然是去泰国打工或做生意的
中泰互免签证两年来,没想到赴泰中国游客持续减少,赴中泰国游客却连续两年爆发式增长
我偶尔去外滩、新天地等上海网红地标,除了到处都能听到韩语,也常能听到泰语
或许和造物主能看透,我们却无法预知一样,社会的发展同样暗嵌了一根进度条
一个国家发展到某一时期,就会呈现出另一种集体状态,只是习惯于上一种状态的人们,总是后知后觉,既无法预见,也很难马上适应
现在的泰国,就像10年前的中国,一部分富起来的中产阶级,正在集体开眼看世界
往后看,泰国在走我们的老路;往前看,我们也正在走日本的老路
疫情后,赴日游井喷,日本媒体还为此做了专题分析,结论是中国游客结构和需求已发生质变
10年前吴晓波描述的那群去日本背马桶盖的团客消失了,因为今天国内的智能马桶盖一点不比日本差,我用惯了我家的智能马桶盖,去日本反而觉得那边比较落后……
取而代之的是超9成自由行,其中还有超3成单身女性,今天的中国游客不再满足于“东大京奈”这些传统旅游城市,更愿意探索更多的中小城市和乡村,体验“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同样的,这两年中国奢侈品销量也持续萎靡,中免营收和净利连续两年下跌,似乎中国人一下子从当年那个满世界买买买的暴发户,变成了物欲衰退的性冷淡?
这背后的关键变量,还是经济因素
口罩后,全国房价集体下跌,刚出炉的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再次出现无一上涨的萧条景象
房产占中国家庭资产7成以上,房价持续大幅下跌,自然严重挫伤国人的消费信心和欲望
所以不要以为日本当年出现“平成废宅”只是单纯的社会观念变迁,背后的关键推手,还是经济因素
泡沫经济时代,父辈们一把豪赌就输掉了往后30年人生,年轻人毕业即失业,社会上下再无快钱可赚,年轻一代还能怎样?
敢于直面惨淡未来的勇士能有几人?还不如不婚不育不买房,避免懊悔终生的大额消费,花点小钱,沉浸在二次元世界创造的小确幸中
就像今天一边是奢侈品销量萎靡,一边是拉布布横扫全球
几百万的房子买不起,几十块一个的玩具还是没啥压力
啥?缺货?加价一百才能拿下?
一百多块的玩具,压力也还好吧?
就像不能因收入下滑就不旅行,五星酒店住不起,青旅总住得起吧?再不济,买个帐篷也能凑活一晚不是?
同理,哪怕30年后的今天,依然很少能在世界各地看到日本游客,日本人普遍更喜欢国内旅行
只因国内体验更好,看不上国外?
当然不是,最重要的还是日元贬值+国内通缩,日本打工人赚的薪水只有在国内消费才不会显得捉襟见肘……
国人现在更爱去日本而非泰国旅游,核心依然是经济考量
这些年泰国物价飞涨,比国内消费还贵,可你还是一个比中国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凭什么?
而日本物价整体依然平稳,虽然也比国内贵,但毕竟发达国家,对标欧美,就显得物美价廉
说到房地产,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城市太丑了,房子整整齐齐,一模一样,像一排排毫无特色的墓碑,完全没法和国外城市比
真正走过全世界,会发现,这话不全对
佛罗伦萨之所以那么美,被徐志摩赞为“翡冷翠”,是因为这座城市大拆大建的经济最高峰,发生在美第奇家族统治的文艺复兴时期
此后500年,又幸运地避开战争、地震等灭顶之灾,二战后又整体划为历史遗产,不许再大拆大建,这才保存至今
罗马的巅峰发生在300年前的巴洛克时期,所以整个老城区除了不多的古罗马遗迹,多为巴洛克建筑
巴黎和巴塞罗那的城市面貌则奠定于19世纪中叶的大拆大建,而当时最流行的建筑风格是新古典主义
再往后,等纽约崛起时,已进入20世纪,工程学有了重大突破,能用钢筋混凝土轻松建起百米高楼,而当时最流行的是装饰艺术(ArtDeco)风格,以帝国大厦、 克莱斯勒大厦、 洛克菲勒大厦为标志,奠定了纽约持续至今的都市气质
伦敦比较悲催,二战中被狂轰滥炸,所以泰晤士河两岸的城市面貌半新不旧,既保留了大量奠定于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也有许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
更悲催的是东京,完全是二战废墟中重建的城市,尤其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经济最高峰所建造的无数火柴盒一般的高楼,奠定了这座城市的气质
如果你不喜欢中国城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火柴盒,想必也不会太喜欢东京一望无际的火柴盒
中国直到改开前还是个农业国,城市大拆大建都是最近30年的事
比较特殊的,是上海
因为49年前,上海连成片的巨大租界,是全国唯一一个建成当时世界最时髦现代建筑群的城市,不仅有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更有法租界的各式洋房,如今都成了保护建筑
此后是40年沉寂,乏善可陈
直到90年代,上海喊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口号,经过3个3年的大拆大建,到90年代末,整座城市已初具摩登气质
有人说王家卫拍《繁花》和当年《花样年华》一样,表面上拍的是90年代上海(60年代香港),实则指向他魂牵梦绕的40年代老上海
我不这么看,因为90年代的上海和30-40年代的上海一样精彩,是这座城市的二次涅槃
如今,陆家嘴已全部填满,如果不发生战争或重大技术突变,再过30年、50年,陆家嘴也不会再有什么大变化
和佛罗伦萨、罗马、巴黎、伦敦、纽约、东京、香港一样,上海的城市面貌,也已基本定型
不仅上海,经过20多年的房地产大跃进,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面貌,都不会再有重大改变
而之所以我们的房子看起来那么丑,是因为建国后对新建房屋的要求一直是“实用”和“经济”,有余力再考虑“美观”
这种观念背后的指导思想,是20世纪下半叶占统治地位的包豪斯建筑风格
不仅住宅,学校、医院、厂房等各种建筑都遵循这一理念
可惜长久以来,我们并没有多少经济余力,悉心打磨更多样化的房屋的外观风格,使得今天中国城市面貌高度同质化
虽然今天建筑理念又有了新的变化,30年前陆家嘴那套只考虑产业聚集不考虑人居舒适度的CBD理念早已OUT,但随着房地产黄金时代的谢幕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已没有财力也没必要再对城市进行大拆大建,而此前已超前规划并完成的新区基建,很多未来也将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失败投资
和90年代后的日本,一模一样
可见,历史发展到某个时期,社会上就流行这号风格,某座城市这时正好迎来巅峰,它就注定长成这样
说到底,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命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命
一代人,同样有一代人的命
勉强不来的
70-80-90后父母想把自己当年拼命读书,逆天改命的经验套用在10-20后孩子身上,恐怕会失望
经济狂飙期结束后,社会方方面面都会变得越来越规范,如今海淘要交税,开滴滴要交税,海外投资要交税,半山腰里突然杀出来的机会越来越少
叠加无解的深度老龄化危机,10-20后长大后面对的,将是一个物质进一步极大丰盛,生活条件更优越,社会保障更全面,但个人靠学历+努力能够阶层逆袭的机会也更少的新时代
如果人生就是一场意外租来的免费旅程,到点必须下车,路上充满各种偶然奇遇,You are so lucky!那遇见的每一个人不都应该更珍惜吗?更何况是唯一我们能主动选择带来这个世界的生命——孩子呢?
这段缘分可不浅呢,为什么要为了读个书,写个作业,考个试,把这段最宝贵的缘分,搞得鸡飞狗跳,家无宁日呢?
更何况,孩子的学习上限,主要靠天赋,孩子如果不是学习的料, 就算再努力, 注定事倍功半,在学业上难成大器
更何况,就算学习天赋高,寒窗16载,最终喜提名校毕业,往后人生,能否事业有成,阶层逆袭,反而是运气成分更重要
更何况,就算事业有成,阶层逆袭,又如何?
回到“着力即差”这四个字
不是躺平摆烂不学习,而是接受现实
接受自己才能有限的现实,接受孩子天赋有限的现实,接受孩子和你一样,也有各种人性弱点,贪吃、懒惰、喜欢玩手机……你自己都改不了,又岂能期待孩子是个“圣人”呢?
当然,更要接受时代已经变了的现实
以及,最重要的,接受你和孩子最美好的亲密时光,这一辈子也就十年而已的事实
美国劳工统计局做过一项样本超10万人,覆盖15-85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长期追踪调查
![]()
父母与孩子亲密相处的时间,在孩子15岁后会快速下降,到孩子工作后,进入平稳期,直到死亡,都不会再增加
因为长大后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生活和各种压力,不可能在陪伴时间上回报父母
而孩子5岁前,没有完整长期记忆,认知发育也不健全,父母的责任更多只是生理上的照顾和陪伴,真正能和孩子有情感、理性、记忆、认知上的深度互动,奠定孩子一生性格和三观的时间,也就5-15岁这短短10年而已
所以我为儿子制定的环球旅行计划,也只到他15岁,此后,他可能会更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玩
到40岁后,人的其他社会关系耗时都会下降,还能继续上升的只有与伴侣相处和独处时间
而伴侣终有去世的一天,最终我们生命的“主宰”,还是独处——我们孤零零来到人世间,最终也会孤零零离开这世界
就像矮大紧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里写的: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可见,有怎样的育儿观,本质上,取决于我们有怎样的人生观
在我看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尽可能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尽可能拓展孩子的视野,引导孩子心态包容开放,勇于质疑反思,终生持续学习,不断扩展生命宽度,帮孩子在自己的人生迪士尼乐园里“值回票价”,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