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文苑学校周五下午的器乐课上,7年级学生张轩正和同学们一起排练《青花瓷》合奏,从简单的单音练习到如今的完整乐曲,近两个多月的时间,她已经能娴熟地驾驭手中的钢琴。“这学期我选择了器乐课,每周都特别期待。”张轩说,特色课程让她发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在牡丹区文苑学校,像张轩同学这样在特色课程中找到乐趣的学生比比皆是。这一切,源于学校对特色课程体系的精心构建。
为了让学生能够根据兴趣与发展方向进行清晰选择,文苑学校将特色课程科学划分为四大类别。艺术素养课程侧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表现能力;科技创新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体育健康课程旨在增强学生体能素质;人文实践课程则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实践能力。
“这四类课程如同四座通向不同风景的桥梁,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由探索。”学校课程负责人郑彩霞表示,学校还建立了灵活的课程生成机制,如果师生有意向开设新课程可提交建议,学校会综合考量后动态调整课程设置。
从插花到种植、从器乐到戏剧、从烹饪到扎染……33门特色课程几乎涵盖了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校长吕春霞表示,学校建立了常态化的过程性考核机制,每周课程进行期间,均有相应的巡查与记录,重点关注课堂组织、学生参与度及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每一门课程都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文苑学校,特色课程不仅是技能的传授,而是“五育并举”的生动实践。插花课程上,学生不仅学习花材识别、造型设计等技能,更在创作过程中陶冶情操,感悟自然之美与生命韵律;面塑课程不仅是“非遗进校园”的载体,更系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创造与色彩造型能力;校园种植课程将劳动教育与生命教育、科学探究深度融合,学生亲历翻土、播种、养护、收获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掌握种植知识,体会劳动艰辛与价值。“看着自己种下的种子发芽、长大,那种喜悦是无法形容的。”学生陈相儒说。
特色课程正悄然改变着学生的校园生活,受到了学生欢迎和家长认可。吕春霞说:“在此基础上,学校将持续深化课程内容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探索建立更科学的课程评价与迭代机制,努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课程品牌,让每一名学生都健康快乐成长。”(郜玉华 李坤 郑彩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