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这一幅温暖的民生画卷!
“十四五”期间,我省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江淮儿女心怀梦想同心协力,美好生活在奋斗中实现,美好愿景在拼搏中成真,一幅温暖的民生画卷徐徐铺展......
城市更新 生活更美好
■ 本报记者 柏松
“我家能够住上新房子,真心感谢棚户区改造的好政策!”10月22日,淮南市田家庵区淮河新城小区居民姚素英老人一边在室内菜市场里感受着“烟火气”,一边向记者感慨。
随着该市田家庵区姚家湾地块征迁工作的展开,姚素英老人在淮河新城小区选了新房,彻底告别了阴暗潮湿的老房子,日子也是越过越亮堂。
五年来,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淮南市以实施城市更新攻坚行动为抓手,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城市建设由“粗放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变,品质雕琢“老”与“新”,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让淮南这座老工业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老旧小区改造,让‘老破小’蝶变为‘理想居’,这只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第一步。”淮南市田家庵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田家庵区改造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完善旅游配套,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小城镇。同时,做好公共设施配套服务,吸引农村青年到园区就业,让他们愿意来、安下心、留得住,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2021年以来,淮南市建立“市级统筹、区级落实、部门协同”的高效推进机制,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打包、片区实施、市场运作,建立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机制,做到“改一片、成一片”。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树立系统思维,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空间。”淮南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淮南市谢家集区红轮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路面、宽阔的停车场、崭新的健身器械。老旧小区改造的实施,让这里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网红打卡地”的蝶变。
“改造得很不错,小区门口就是游园,还新建了两处大的停车场,环境变美了,停车也方便了,我们的心情也舒畅了。”居民张健笑着说。
近年来,淮南市累计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52个,面积631万平方米,9.1万群众圆了“安居梦”;改造老旧小区403个,惠及居民8万余户,留住了“烟火气”,享受起“新生活”;改造燃气、供水、污水等老旧管网1128公里,实现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
“淮南棚户区改造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成为全省首个开发性金融支持基础设施整市推进试点城市,入选国家城中村改造支持城市。”淮南市城乡建设局负责人朱光介绍。
如今,淮南市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202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4.44%、增速全省第一,是皖北唯一人口净流入城市。
好戏连连 戏迷过足瘾
■ 本报记者 陈成
夜幕降临,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灯火通明,2025年“十一”黄梅戏展演周闭幕大戏——黄梅戏《延年和乔年》在此上演,700余名观众端坐台下,沉浸式感受戏中故事。
这部由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创排的剧目,以独特视角讲述陈延年、陈乔年与父亲陈独秀之间,亲情、信仰与革命理想交织的感人故事。
“全剧在保留黄梅戏传统唱腔精髓基础上,加入了舞剧、音乐剧、话剧等元素,让人耳目一新。”饰演陈乔年的青年演员马腾说。
“作品越来越好,戏迷越来越多,我这安庆人打心底自豪。”老戏迷杨先生语气里满是骄傲。
一座黄梅城,满城戏中人。安庆是著名的“黄梅戏乡”。“十四五”以来,该市将促进黄梅戏繁荣发展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颁布实施《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争创国家级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加强戏曲人才梯队建设,让黄梅戏的艺术魅力绽放于更广阔的舞台。《六尺巷·宽》《太阳山上》等精品力作接连涌现、叫好又叫座;吴美莲、夏圆圆等优秀演员脱颖而出,先后摘得梅花奖、白玉兰戏剧奖等业界殊荣。
再芬黄梅公馆内,《天仙配》的旋律缓缓流淌,“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婉转曲调,让在场观众如痴如醉。“白天赏美景、晚上听原汁原味的黄梅戏,这趟安庆行太值了!”观众李女士由衷感慨。
观众演员零距离互动、名角新秀轮番登台......再芬黄梅公馆精心策划的夜间特色戏曲演出,已成安庆黄梅戏主题旅游的代表性产品之一。
“我们定期更新节目单,经典与创新剧目兼顾,确保观众过足戏瘾。”再芬公馆负责人介绍,仅去年就有近4万名观众走进公馆听戏。
紧邻再芬公馆的小辞店文化艺术体验馆,自去年开张后便成了黄梅戏文化新地标。馆内,剧照、文创、戏曲行头静静陈列,诉说着黄梅戏的百年韵味;更以咖啡文化为纽带,让年轻客群在醇香中邂逅这门古老艺术。
一方面,安庆市近年来持续擦亮“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文旅品牌,通过活化利用黄梅戏资源,打造特色主题旅游产品,让戏韵浸润城市肌理,实现戏与城相融共生。另一方面,黄梅戏的繁荣发展,也要“走出去”。9月下旬,太湖县大型原创黄梅戏《伊犁月》赴新疆展演,通过剧场演出、小戏专场等形式,以婉转戏韵架起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
安庆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市将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将黄梅戏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旅游场景,创作能与年轻人“心灵互动”的新剧目、好作品,打造更具影响力、吸引力的“黄梅城”;支持黄梅戏剧团走出去,进一步唱响全国、走向世界,用黄梅戏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演艺“圈粉” “留客”有妙方
■ 本报记者 阮孟玥
10月19日晚上8时,微风轻拂,芜湖鸠兹古镇内,一场穿越时空的演艺正在进行。游客们跟随明代徽商阮弼的脚步,在亭台楼阁间穿行,见证一段历史传奇的诞生。
这部名为《悟道徽商》的大型空间沉浸式实景演艺,是鸠兹古镇近期打造的核心项目。作为全球首部徽商主题的行进式演出,它通过精湛的演技、精心设计的场景和深度互动,让游客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徽商文化的魅力。
“演员就在身边表演,场景不断变换,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参与者。”江苏游客杨敏的感慨,道出了这种演出的核心魅力。
曾经的鸠兹古镇,面临着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的困境。“建筑是新的,商业是千篇一律的,来了拍几张照片就走。”古镇附近的居民程先生回忆道,“缺乏让人留下来的理由。”
这种状况如今已发生改变。近年来,随着《悟道徽商》《诗仙李白》《大江镖局》等一批沉浸式演艺项目的推出,鸠兹古镇找到了重新“圈粉”的钥匙。这些演艺作品深度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戏剧化编排和现代化表达,让古老的芜湖历史文化在游客面前“活”了起来。
距离鸠兹古镇不远的芜湖方特旅游区,更将沉浸感推向了极致。这里打造的唐“潮”之旅,让游客瞬间穿越回大唐不夜城的盛世景象。身着官服、手持缉捕令的官差穿行在人群中;头戴绣花、邀请游客踢蹴鞠的文人雅士;表演高难度杂技的街头艺人......这些精心设计的NPC(非玩家角色)不仅与游客互动合影,更引导他们参与到整个故事线中。
“我们追求的不是简单的cosplay,而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沉浸式世界。”方特相关负责人介绍,“游客进入园区就成为了‘大唐子民’,他们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游玩体验。”这种“文化+体验”的模式,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芜湖市A级以上景区接待游客31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227.65万元的亮眼成绩。在鸠兹古镇,原本预计停留2小时的游客,因沉浸式演艺延长至6小时;在方特主题乐园,配套汉服租赁、主题餐饮的收入也在随之增加......
“随着旅游业进入休闲度假发展阶段,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更渴望深度体验地方风土人情。”芜湖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分析,“演艺项目不仅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还能创造二次消费场景。”
面对演艺经济的发展窗口,芜湖已规划更系统的产业布局。“我们将进一步盘活闲置场馆资源,引进音乐节、演唱会、脱口秀等多元演艺形态。”该市文旅局负责人透露。这种运作思路,意味着演艺经济正从“景区配套”升级为“独立业态”。
“专车”接送 看病方便了
■ 本报记者 吴永生
“有‘专车’接送,现在去医院输液方便多了!”近日,濉溪县百善镇龙桥村龙东庄76岁的脑血管病患者孙为礼,坐上徐楼分院的面包车高兴地说。
作为服务百善镇徐楼片区9个行政村的基层医疗机构,濉溪县医院徐楼分院聚焦辖区慢病患者急难愁盼,推动资源往基层走,就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我院患者多为辖区内的老年人,其中老弱病残占比超过70%,他们自行来院极为不便,部分患者甚至因出行难而延误治疗。”徐楼分院院长邵向前对记者说,为破解慢病患者“看病远、往返累”难题,该院于今年7月开通了两条“健康专线”,免费接送非急诊住院患者。
孙为礼告诉记者,他家距离徐楼分院约10公里路程,因村内不通公交,以前靠骑电动车就诊,患病后腿脚不利索,只能减少复查次数。
“过去偏远乡村看病很不方便。有的为省事擅自放弃复查,导致病情反复;有的需家属专门请假陪同,增加家庭负担。”邵向前说,该院调配两台七座车辆下沉到村,设计串联各村的两条“健康专线”,采用“固定站点+上门接送”模式,每天往返接送有需求的患者。
记者看到,两台车内不仅配有血压仪、血糖仪、急救包等医疗设备,随车医护人员还会为患者测血压、讲用药常识,让“赶路时间”变成“健康服务时间”。
截至目前,徐楼分院“健康专线”累计运行超300小时,行驶里程4000余公里,接送慢病患者及陪护家属200余人次,其中上门服务30余人次。
来自濉溪县医院康复科的医生赵国庆,最近正在徐楼分院驻点开展“科室共建”。“乡镇分院病人‘上转’治疗,县医院出院病人‘下转’康复,我们能承接诸如颈椎病、腰椎病、脑血栓后遗症等有康复需求的病人。”赵国庆说,通过“科室共建”,徐楼分院康复科就诊患者明显增多,群众就近看病更方便了。
“十四五”以来,作为首批入选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的濉溪县,选择县医院、县中医院两家医共体牵头单位开展“科室共建”,常年派驻资深医生到各自分院进行深度帮扶。共建过程中,两家医院免费接收基层医务人员来院进修学习,为分院配备常用设备、急救车辆,提供县级专家会诊和院前院内协同救治服务,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鲜美螃蟹 串起“致富链”
■ 本报记者 任雷 本报通讯员 徐凤雷
蟹笼徐徐出水,一只只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的螃蟹张牙舞爪,发出“咔咔”声响......近日,天刚蒙蒙亮,利辛县永兴镇谭铺村的螃蟹养殖场已是一派忙碌。养殖户罗涛与家人撑着小船,开始了一天的捕捞。
“清早捞蟹,就为当天能送到客户餐桌。”罗涛一边分拣一边说。工人们动作娴熟,将螃蟹捆扎、装箱,每一只都经过严格筛选——青壳锃亮、白腹洁净、腿硬体厚,腹盖微透橙红膏黄的才算合格。清蒸之后,红亮的蟹壳之下,母蟹蟹黄饱满如流沙,公蟹蟹膏黏糯如脂,鲜美诱人。
自2018年起,罗涛承包了茨淮新河北岸300多亩河滩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螃蟹养殖。他在塘中种植水草、投放鱼苗,并投喂玉米、小鱼等天然饲料,确保螃蟹品质鲜美。
“养殖场带动了周边不少村民依托水域优势搞起水产养殖。养蟹的赚钱,卖蟹的也赚钱,还带活了运输、饲料、制冰等配套产业,甚至催生了一批电商直播,形成了一条增收‘致富链’。”谭铺村党支部书记房传彬介绍,该村积极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产业,承接环境卫生整治等项目,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村集体收入为88万元,今年已达132万元。
近年来,永兴镇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托优质水域资源,推动水质不断提升。茨淮新河与阜蒙河两岸芦苇茂密、水草丰茂,天然饵料丰富,加上水质清澈、光照充足,这里已成为天然的优质蟹养殖基地。凭借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态养殖方式,永兴镇出产的螃蟹以“青壳白肚、体壮膏肥、香味浓郁”深受市场欢迎。
“我们将立足生态优势,创新发展思路,结合乡村旅游,拓展观光游览、美食品鉴、休闲垂钓等衍生消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生态‘好水’真正变成致富‘活水’,不断拓宽强村富民的新路径。”永兴镇党委书记何永芹表示。
利辛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打基础利长远、强村富民的系统性工程,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坚持因村施策、因地制宜,突出市场化运营,“一村一策”激活生产要素,不断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产业带动、居间服务、资产盘活、飞地经济、村庄经营等多元化发展模式。2024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3.04亿元,村均88万元,同比增长86.52%。今年上半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已达1.717亿元,村均49.78万元,其中32个村收入超过100万元。
江心藏“宝” 家门口挣钱
■ 本报记者 刘洋 本报通讯员 李莉 刘敏
“以前天不亮就得赶轮渡卖菜,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提及“江畔林樾”运营后带来的改变,铜陵市义安区老洲乡光辉村村民张巧楼言语中透着开心,“现在来玩的人一波接一波,不少人都会顺带着买些新鲜菜和土鸡蛋。”
张巧楼口中的“江畔林樾”如今已是光辉村一处网红打卡点,而此前那里只是一处闲置农房。
老洲乡是长江江心洲,蔬菜产业远近闻名,光辉村则是铜陵最大的蔬菜生产专业示范村。虽然蔬菜产业特色鲜明、长江沙洲风景优美,但这里唯一对外通道是轮渡,交通成了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这些年,年轻人结婚后都往城里搬,老房子空了一间又一间。”光辉村党支部书记汪庭贵翻开记录本:2024年,全村闲置农房有200余栋,其中超50栋长期荒废。
今年春,国家层面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提出“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这不就是转机?”汪庭贵立即召开村“两委”会议学习讨论,并在笔记本圈出关键词:老房、江水、菜园——要推动劣势变宝藏!
经过努力,由光辉村委会为实施主体的“江畔林樾”项目于今年春天开工,规划打造集特色餐饮、农事体验、研学教育、农产品展销、生态民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没有专业设计师,村“两委”领着村民化身“乡土改造家”:旧货市场淘桌椅凉亭,江边鹅卵石垒成微景观,闲置草帽、筛子变成装饰品,老物件焕发新生机。
历经40余天,一期田园综合体完工。“江畔林樾”开业当天,轮渡客流激增。有人为土灶“大锅饭”“本土菜”而来,也有人为“坐轮渡、听江声、看江景”而来。
“城里人带来消费活力,村里人提供优质生态,这是最美的双向奔赴。”汪庭贵开心地说。
老屋“苏醒”,只是老洲乡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立足于自身是长江江心洲的实际,“十四五”以来,老洲乡锚定文旅产业发展方向,打造太阳岛、月亮湾等网红景点,举办风筝文化节等文旅活动,由乡党委书记等工作人员出镜拍摄短视频、宣传片,持续打响“铜陵的马尔代夫”文旅品牌,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当都市人厌倦钢筋森林,江心洲的慢生活成了稀缺品。曾经的交通阻碍,反而成了沉浸式体验的开端。”老洲乡党委书记朱丽丽表示,伴随着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老洲乡文旅热度持续攀升,线上流量与线下体验的良性互动正在加速形成。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伴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游客不断增加,老洲乡激活了经济发展新引擎。“十四五”以来,老洲乡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税收稳步增长,下辖村的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53.5%。
“我们还将继续做强文旅龙头、打响文旅品牌,让江心洲特色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引擎。”朱丽丽表示。
闲置粮仓 成为打卡地
■ 本报记者 安耀武 李鹏
10月17日,阴雨绵绵中踏入阜阳市颍州区169粮仓公社,文艺气息扑面而来。老粮仓的红砖、垂落的绿植与温润的木地板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交织,粗犷与宁静并存,恰到好处地融合了空间的硬朗与生活的温柔。
“选择粮仓,正是看中了它被‘遗忘’的特质。”169粮仓公社发起人之一的孟宇解释道,“粮仓地处闹市却独享幽静,这种反差为营造文艺氛围提供了绝佳条件。而高大的仓体结构,又给了我们无限的改造空间,完美契合了最初的想象。”
粮仓建成于上世纪,近年来一直处于闲置状态。2022年3月,孟宇等人通过竞拍的方式获得了粮仓使用权。“我们接手时,粮仓一片荒芜,杂物乱堆、道路破损、房屋失修。”孟宇说,通过更新变压器和更换电线、翻新改造道路、设计景观小品等措施,老旧粮仓焕然一新。
“169粮仓公社面世后,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天有很多人来拍照合影。”另一位发起人程娟娟说,经过三年的发展,粮仓已经成为多元文化的集合点——6000平方米的空间内聚集了13家特色商户,涵盖剪纸、茶空间设计、家居装饰、咖啡馆等领域,共同构筑了一个以家居美学为主题的生态圈。
在这里,不同的业态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提升了彼此的价值。例如,孟宇的茶空间设计与程娟娟的传统剪纸相融合,共同赋能中式装修,为空间注入传统文化灵魂。
而这种跨界融合的“微更新”思维,并不局限于改造后的建筑内部,更延伸至开阔的户外,催生了更新的消费体验。
最近,“八亩粮田”露营基地正忙着筹备开业一周年的庆祝活动。自开业以来,基地凭借“露营+火锅”组合迅速走红,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人气打卡地。
“‘八亩粮田’这个名字源于基地的面积。这里原是一片闲置用地,我们通过整体改造,从平整土地、增设小火车,到搭建帐篷、配备儿童设施并安排互动表演,逐步将其升级为一个功能齐全的露营地,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负责人余梅说。
从老粮仓的文艺重生到露营地的活力迸发,阜阳市因地制宜,将城市的“沉睡空间”与“边角地块”打造成“金角银边”,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活力与温度。当地将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业态,培育更多文创园区与主题街区,不断打造城市消费新场景。
近年来,阜阳市积极推进城市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对城区闲置地、边角地进行系统摸排与科学规划。通过因地制宜的实施策略,已成功建成“口袋公园”108处,并合理利用待建空地、闲置地块新建多处临时停车场,有效提升了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与功能品质。这些“微更新”项目将城市“边角料”转化为高品质公共空间,同时引入消费业态,通过植入文创市集、露天餐饮、体育健身等多元业态,打造了集休闲、消费、娱乐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既激发了商业活力,又满足了市民多元需求,提升了空间利用效率和人居环境质量,切实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成为城市精细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