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杨振宁加入美籍,父亲杨武之坚决反对,生前曾3次力劝他回国,都没能达成所愿,临终前还抱着遗憾。
以至于杨振宁多年后还耿耿于怀:“父亲到死都没有宽恕他”。
可如今,父子在天上相聚,相信他们终于可以把一切摊开,释怀相拥。
这段父子过往既有时代的局限,也有命运的无奈。
![]()
父亲杨武之
1896年出生的杨武之,人生开篇满是坎坷。
9岁时母亲早逝,12岁那年,随父在东北任职的父亲染上鼠疫客死他乡,一夜之间成为孤儿的他,只能投靠叔叔杨邦瑞艰难长大。
但他靠着自学啃下古籍与算术,1914年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次年又考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成了中国本土接受现代科学教育的第一代大学生。
![]()
1923年,杨武之考取安徽省公费留美资格,开启了学术深造之路。
他先在斯坦福大学攻读三学期,拿下数学学士学位,随后转往芝加哥大学师从著名数学家L.E.Dickson,深耕代数与数论领域。
学成归国的杨武之,首先受聘于厦门大学算学系,还代理过系主任。
课堂上他对学生一视同仁,习题催得紧却讲解耐心,常常拖堂到让学生赶不上后续课程,却依旧受理科生追捧。
![]()
1929年,在老同学熊庆来的邀请下,杨武之北上赴清华大学任教,参与筹建清华数学系,也把7岁的杨振宁带进了清华西院11号的新家。
在对杨振宁的培养上,杨武之坚决反对“专攻天赋”的功利做法,坚信“不精文史哲,何以成巨擘”。
![]()
特意请清华历史系学生给儿子讲授《孟子》,两年时间里让杨振宁能全文背诵,为其打下深厚的人文根基。
不仅如此,他还教儿子背唐诗、记干支顺序、认八卦符号,用大球小球模拟日月地运行讲天文,用“鸡兔同笼”题启蒙算术,把知识融入日常。
![]()
在具体的学习引导上,杨武之独创了“渗透法”教育。
不同于“透彻法”的死磕细节,他更注重让天赋自然生长:杨振宁11岁显露数学天赋时,他不急于教微积分,而是开放家中的英德文书库,让儿子自由翻阅数学著作,把握学科整体脉络。
1937年抗战爆发,杨振宁随家南迁,清华园的宁静被打破,但父亲打下的学术根基从未动摇。
1944年,他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延续了杨家的留美之路。
![]()
杨振宁的学术攀登
1945年赴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核物理之父”恩里科・费米,1948年便以《核反应中角分布的问题》一文拿下博士学位。
毕业后的杨振宁在学术上一路狂奔,1956年与cv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推翻了物理学界延续30年的定论。
![]()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两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35岁的杨振宁手持中国护照站上领奖台,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有意思的是,面对这份至高荣誉,杨振宁后来在访谈中坦言:“我最骄傲的不是拿诺奖,而是用这个成果打破了国人‘自觉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在他看来,这枚奖章证明了中国人在基础科学领域同样能站在世界顶端,这份认知比奖项本身更有分量。
然而,诺奖的荣光没能消解现实的困境。
![]()
父子裂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中国籍科学家实施严苛的科研限制。
不仅无法参与核物理、航天等核心领域研究,连申请科研经费、接触前沿数据都屡屡碰壁。对于正处于研究黄金期的杨振宁来说,这种限制几乎等于阻断学术生命。
在反复挣扎后,1964年3月23日,杨振宁正式加入美国国籍。
![]()
这个决定他始终不敢告诉父亲杨武之,妻子杜致礼只能帮忙隐瞒,可消息最终还是通过友人传到了杨武之耳中。
这位一生坚守“科学救国”的老人当即大病一场,在给友人的信中痛斥儿子“忘本”,认为他背弃了中国人的根。
更让人揪心的是,父子间的裂痕再也没能在杨武之有生之年弥合。
![]()
从1964年到1973年杨武之逝世,整整九年时间,父子俩几乎断绝了深入交流。
为了挽回儿子,杨武之在短短5年里,三次远赴瑞士与杨振宁团聚,每一次都带着“劝他回国”的执念。
![]()
第一次是1957年诺奖之后,杨武之特意致信周恩来总理,表达“想劝振宁回国效力”的意愿,得到批复后,立刻带着妻子和小儿子赶赴日内瓦。
两个月的相处里,杨武之每天都给杨振宁讲新中国的建设:“厦门大桥快修好了,工厂里的机器日夜转,就缺你这样的科学家”,还带他看《中国建设》纪录片,指着画面里的科研人员说“他们都盼着你回来”。
![]()
可杨振宁顾虑重重,毕竟当时国内科研设备匮乏,他的研究需要尖端实验室支撑,最终只承诺“绝不赴台”,劝归没能成功。
1960年和1962年,杨武之又两次赴瑞士恳谈,可每次都因为“立场分歧”不欢而散。
这三次劝归,成了父子间永远的“结”。
![]()
杨振宁曾经在采访中表示,换国籍成为美国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父亲至死都没有宽恕。
但是只要大家往后看,就会发现杨振宁非常热爱祖国。
![]()
晚年归根
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松动,杨振宁就顶着压力,成为首个访华的美国顶尖科学家。
回国期间,他马不停蹄地走访中科院、北大、清华,把美国前沿的物理研究动态讲给国内学者,又把新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点滴进展记在心里。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更是成了“新中国的宣传员”。
![]()
在普林斯顿的演讲台上,他拿着在国内拍的照片,对着台下数百名学者说:“中国的科学家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条件下,做出了让世界惊叹的成果,他们值得被看见。”
不仅如此,他还牵头成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自掏腰包并募集资金,资助了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而这些人在后来也成为了国内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
![]()
而不这份“桥梁”的角色,他一当就是三十年,直到晚年做出更彻底的选择——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收拾好纽约的行李,正式定居清华园,把新居命名为“归根居”。
![]()
2015年,93岁的杨振宁正式放弃美国籍,恢复中国籍。
当年因入美籍与父亲产生的裂痕,终于在故土的怀抱里慢慢愈合。
而“归根居”的门牌号“11号”,更是特意选了与童年清华西院住所相同的数字,像是一场跨越74年的时空对话。
![]()
定居清华后,杨振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他说这是“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75岁的他四处奔波:
不仅自己捐献100万美元,还募集到超过1500万美元资金;亲自飞到美国,三顾茅庐邀请“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归国,又力促密码学专家王小云院士加盟。
![]()
在研究院的建设上,他提出“三阶传播模型”:先引进顶尖学者搭建平台,再通过学术交流培养本土人才,最后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这个模型让研究院短短几年就跻身世界一流,培养出的博士生中,有3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而且他没停下教书的脚步,82岁时还坚持给大一新生讲《普通物理》,全程站立授课,每周挤出三小时为学生答疑。
![]()
2025年10月18日,这位百岁巨星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103岁。
清华大学网站设为黑白,合肥故居前,群众冒雨缅怀,他的妻子翁帆含泪发文:“丈夫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这答卷,不仅是写给自己的,更是写给父亲,写给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地的。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