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22日,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停机坪上,一声闷响打破了总统访行的庄重氛围。
印度总统穆尔穆的直升机刚完成着陆,右侧主轮下方的地面便轰然塌陷,形成一个直径1.5米的坑洞,机轮深陷其中无法动弹。
现场工作人员迅速将总统及随行人员撤离至安全地带,所幸无人员伤亡。
事情一经公布也是迅速引发热议,但这绝非孤例,印度基建的 “翻车” 事件早已屡见不鲜。
这场看似魔幻的停机坪塌陷,不过是印度基建乱象的冰山一角,其背后的制度沉疴与决策迷思,才是真正让人细思极恐的关键。
![]()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的还在后边,后续的救援场景充满荒诞感,警察与消防员在没有专业起重设备的情况下,仅凭人力合力将直升机从坑中推出。
这一幕经手机拍摄后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引发舆论热议,有人调侃“总统专机差点被地面吞噬”,也有人对高规格安保的疏漏表示震惊。
事件曝光后,新德里电视台、印度时报等主流媒体纷纷跟进,国内媒体也及时转述。
同时随着调查深入,核心原因浮出水面该停机坪是10月21日晚刚浇筑的混凝土,不足24小时便投入使用,混凝土未完成固化,根本无法承受直升机重量。
更离谱的是,这里并非原定降落点,而是因天气突变临时更换的场地,这个本应严格验收的备选点,最终沦为安全隐患的“温床”。
![]()
社交媒体的讨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人认可救援的快速反应,更多人则追问场地选择的合理性与安保疏漏,还有印度民众表现出“习以为常”的疲惫。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报道多聚焦“无人伤亡”的幸运结果,对技术问责和流程缺失的探讨较为浅显。
目前,施工方仍未出面说明,责任划分与行政处理方案尚未明确,直升机损伤评估及停机坪修复工作正逐步推进。
熟悉印度的朋友都知道,总统停机坪塌陷绝非偶然,而是印度基建乱象的典型缩影。
在印度,类似的“魔幻事故”早已屡见不鲜,成为持续上演的“翻车连续剧”。
![]()
早前备受瞩目的印度高铁项目,启动十余年至今未全面通车。
这条被莫迪政府视为“大国名片”的工程,不仅工期一推再推,还频繁曝出轨道铺设不达标、信号系统故障等质量问题。
同时公路与机场的状况同样堪忧。
不少新建公路刚铺设完毕,就因雨水冲刷或车辆碾压变得坑洼不平,2024年,孟买机场临时跑道使用仅半个月便出现严重裂缝,直接影响航班正常起降。
![]()
地铁系统也未能幸免,部分城市地铁每逢降雨便漏水成“瀑布”,乘客只能在积水与水帘中艰难通行。
因此大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印度37%的基建项目存在赶工现象,工程质量合格率仅62%,较国际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每次事故后,官方总能找到借口,极端天气、材料问题、设计失误,却始终回避核心症结,为压缩成本偷工减料,为追求进度无视质量。
因此不少人也是惊呼,连总统出行的高规格保障都如此草率,普通民众日常使用的基建质量可想而知。
![]()
对印度百姓而言,桥塌了可能获赔微薄补偿,路烂了能等待重修,但因豆腐渣工程逝去的生命,却再也无法挽回。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故,串联起印度基建领域的系统性危机,也暴露了工程管理与质量监管的全面失守。
其实说到底印度基建的持续“翻车”,根源并非技术不足,而是制度缺陷与畸形决策逻辑的双重作祟。
![]()
最重要的问责机制在印度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印度基建事故后的处理往往流于形式,施工单位多被象征性罚款,涉事官员通常只是平调岗位,鲜有真正为质量问题担责者。
同时权力真空的巨大空间,为豆腐渣工程提供了滋生土壤。
印度基建项目动辄涉及上亿资金,但实际用于工程建设的预算往往大打折扣。
从招标到材料采购、人工安排,每个环节都可能被层层盘剥,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项目实际施工预算仅为账面的一半甚至更少。
![]()
而畸形政绩观更是让基建沦为“面子工程”。
印度官员为在任期内做出显眼政绩,热衷于上马大型项目,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对工程质量与长期安全漠不关心。
对基层官员而言,面对总统访行这样的紧急任务,承认“准备不足”意味着失职丢官,硬着头皮推进反而可能博“克服困难”的政绩。
最终施工流程的不规范进一步放大风险。
![]()
按照标准,混凝土强度与配比、养护时间密切相关,需经过分层验收、载重试验等关键环节才能投入使用。
但此次塌陷的停机坪,不仅养护时间严重不足,连基本验收流程都未完成。
如果将印度基建乱象置于国际视野对比,更能凸显其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硬伤。
中美俄等国在重大活动保障上有着严格规范,场地安全复核至少进行三遍,应急预案细化到每分钟操作,从根本上杜绝临时决策的随意性。
而印度连总统访行都未设置“场地安全二次复核”的强制流程,两者差距保守估计在10年以上。
![]()
这种差距并非技术不足,而是治理理念的滞后。
印度作为拥有核武与航天实力的国家,能将火箭送入太空,却在总统出行应急保障上犯低级错误。
这种失衡不仅体现在基建领域,更渗透到国家治理的多个层面。
此前俄乌冲突引发能源危机时,印度政府仓促出台进口政策,不到三天便因考虑不周反复调整,暴露其应急响应与风险预判能力的短板。
![]()
而莫迪政府高调宣传的“大国基建计划”,如今看来更像是纸面上的政绩口号,当政治作秀凌驾于质量之上,所谓的“大国梦想”便失去了根基。
印度若想真正实现崛起,必须正视制度缺陷。
首先要重塑问责机制,让犯错者付出应有代价,其次要规范权力运行,堵住寻租漏洞,摒弃畸形政绩观,最终还要将质量与安全置于首位,完善施工标准,强化流程监管。
否则,类似的“翻车”事件还会不断上演,基建困局将持续拖累国家发展。
![]()
结语
这场荒诞的停机坪塌陷事件,给所有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敲响警钟,发展速度绝不能超越质量底线,权力运行必须受制于制度约束。
基础设施的质量,关乎民众福祉与国家信誉。
印度何时能走出基建困局,尚未可知,但这场事故留下的思考值得铭记,违背规律的发展终将付出代价,唯有坚守底线、敬畏规则,才能实现真正的长远发展。
![]()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
![]()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1.极目新闻:《大力出奇迹,总统飞机掉坑里,印度警察消防员一起徒手推出来》2025-10-22
2.中国新闻网:《惊险!印度总统直升机降落时遇险 直升机坪地面突然下陷》2025-1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