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声传情,以情为引
在护患相守的时光里,用温暖的声音描绘那些无声的守护与感动。
让我们在聆听中,感受白衣之下的仁心,体会生命交织的温情。
![]()
朗读者:张淑一(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研究室)
![]()
![]()
忙碌的手术等候室里,6岁男孩乐乐蜷缩在橙黄色格子病号服里,像只受惊的小兽,紧紧依偎在妈妈怀中。他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右手背上的透明敷贴,泄露了内心的不安。这个即将接受包皮环切手术的男孩,正经历着人生中第一次对“手术”这个未知概念的洗礼。母亲反复整理着孩子早已平整的病号服,空气中凝结成无形的焦虑。
“护士阿姨!”乐乐仰起紧锁眉头的小脸,向我用力挥手。我走过去蹲下身与他平视:“怎么了,小朋友?”“阿姨,厕所在哪里?我肚子疼,要大便。”我引导他来到卫生间门口,叫来护士哥哥前来协助,却听到他坚定的声音:“我可以自己完成。”我还是有些不放心,让同事在里面陪伴,以应对突发情况。没一会儿,他就整理好衣服走出出来,我竖起大拇指:“乐乐真厉害,不仅自己搞定,衣服还很整齐!”可这句赞扬只换来他羞涩的低头,重新躲回妈妈的怀抱。
手术室的自动门突然滑开,推出一位刚完成手术的小患者。我正要离开,乐乐突然攥住我的衣角:“做手术,会疼吗?”他琥珀色的瞳孔微微震颤,留置针周围的皮肤泛起应激性红晕。我这才惊觉,先前所有程式化的鼓励,如同隔靴搔痒,根本没能触碰到这个幼小心灵。
“放心吧,不会疼的。我们麻醉医生都厉害着呢,一会进手术室给你推点药,睡一觉手术就做完了。”然而我的话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他更加抱紧了妈妈。“乐乐,你喜欢旅行吗?你都去过哪里呀?”我转换了话题,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喜欢,暑假妈妈带我去了珠海,那里有长隆公园,有好多动物,我们还看了表演。”我赶快跟进:“哦,那你看这里像不像童话森林公园呀?”他抬起头环顾四周,周围的墙面装饰着绿色树木的图案,还有棕色的小火车穿梭在林间。乐乐点点头说:“真的,我刚才都没有发现!”“一会儿,你将开启一场旅行--小汽车手术旅行。门口有蓝色、红色和黄色的小汽车,你可以任选一辆。还有两位穿着蓝色衣服的睡眠魔法师陪你同行。路上你会看到各种小动物,大象、猴子呀。最后,躺在铺着绿色床单的魔法床上,就能进入甜甜的梦乡啦!”
“真的吗?不会疼吗?”乐乐将信将疑地追问。我很坚定地说:“术中全程无痛。睡眠魔法师会在你的身上粘上小贴贴,通过一条线就能听到你的心跳声,睡眠魔法师还会从你手背这根细细的管道里注射小牛奶,就像被蚊子叮了一下。”随着叙述,乐乐绷紧的肩线渐渐放松,眼里的恐惧也化作好奇的光芒。一旁的妈妈朝我投来感激的微笑,眼神里全是释然。
这场短暂的对话,暴露了儿童医疗沟通的固有误区:我们总习惯用成人的理性解释消解恐惧,却忽略了那些未说出口的不安。当乐乐反复追问“会疼吗”,他真正害怕的不是疼痛本身,而是对未知世界的失控感。医疗术语在孩子的想象中,往往会变成张牙舞爪的怪兽,唯有将心电监护音变成摇篮曲,将麻醉注射变成小牛奶,才能搭建起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桥梁。
当我再次送病人时,恰巧碰到了乐乐,他正自己爬上蓝色小汽车,举起留置针的手,神气地向妈妈挥手再见,高高兴兴地开启了他的手术之旅。
叙事医学创始人Charon教授曾说:每个医疗场景都是独特的生命故事。医护人员就是这些故事的书写者。在儿童护理领域,我们更需要保持童话讲述者的柔软,让绿衣天使也能折射出彩虹的光晕,让患儿在治病同时也能留下一份美好童话记忆。
![]()
文 | 冯敏
编辑 | 宣传中心 郝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