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1月26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来巨响,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携“尖兵一号”返回式卫星直冲云霄,准确将卫星送入近地点173千米、远地点483千米的预定轨道。
![]()
三天后,卫星返回舱按计划在地面控制下脱离轨道,安全降落在预定区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更创造了首次发射即在本国国土成功回收的国际纪录 。这一突破不仅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更为后续空间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
返回式卫星的核心挑战在于实现“上得去、回得来”的闭环,其技术复杂度远超“东方红一号”这类单一在轨运行卫星。在钱学森先生的推动下,上海机电设计院(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牵头研制,面对有限的财力与技术储备,最终选择了务实的“返回舱制动回收方案”,避开了整星回收的高难度陷阱 。
![]()
任务的实现依赖多重关键技术突破:运载火箭需具备高精度制导能力以确保卫星入轨精度,卫星则要掌握接收地面指令、舱体分离、精确离轨等复杂操作。更严苛的是再入返回环节——返回舱需承受再入大气层时的高温高压,同时通过精准减速实现安全着陆。研制过程中,团队秉持“不带任何技术难点上天”的标准,历经无数次试验打磨细节。而1974年火箭发射失利的沉痛教训,在叶剑英“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鼓励下,更化作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的动力源泉 。
![]()
这颗重约1800公斤的卫星,在轨运行47圈期间完成了关键使命——通过携带的可见光地物相机拍摄遥感图像,将载有胶片暗盒的返回舱成功带回地面。这些珍贵的遥感资料不仅满足了国防需求,更成为国土普查、地形测绘等国民经济领域的重要支撑,在当时数字传输技术受限的背景下,构建了我国最早的卫星遥感体系 。
![]()
技术层面的价值更为深远。返回式卫星与载人飞船同属返回式航天器,其攻克的再入返回、减速着陆等核心技术,直接为后续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关键技术储备 。从某种意义上,这颗卫星的成功回收,为神舟飞船的飞天之路铺就了第一块基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