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分享人
Zhongjing Zhang
/ 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硕士毕业于TU Delft Urbanism。曾就职于浦东规土局,中荷商报,Studio Glam。擅长可持续系统分析,城市设计,节点与形态,公共空间。/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的学习主要经历了城市更新和肌理研究,可持续城市,都市农业,社会学自下而上等主题。在社会经济因素引导的城市背景下,我认为在地性对于每一个设计都尤为重要。
![]()
作品展示 © Divya Gunnam, Kinga Murawska, Zhongjing Zhang
代尔夫特使用每十周为一个quarter(以下简称q)来代替学期制,因而第一年有四个q。第二年则一整年用于毕设,充足的时间去完整的锻炼并构建自己的研究和设计理论框架。
其中前三个q的关联经历了从城市到公共空间到区域尺度的变化,辅助配置包括规划历史、工程技术、甚至方法和汇报表达等理论课程。第四个q则是作为公共选修,提供的课程包括多主题和多尺度,自己可以基于个人前期的学习经历和偏好自主选择去更偏建筑或者更偏工程等等的课程,甚至在外实习。这里下面要介绍的是我当时q4参加的大都市规划(Globalisation)课程。
该课程连续几年选择了大湾区,一个典型的人口和经济都高度密集发展但生态日益脆弱的三角洲,作为研究对象,讨论社区和领地之间空间和资源的分布与公平问题,实施与设计涉及探讨正式法律框架与非正式因素的权衡与导向新的空间发展模式与制度。项目兼顾规划和设计,从领土区域到小尺度,是一次锻炼考量多样规划能力的机会。
![]()
![]()
作品展示 © Divya Gunnam, Kinga Murawska, Zhongjing Zhang
1. 选择理论
课程始于文献综述。涉及空间、环境、经济社会等不同方面,老师会递给你一份多维度多考量的理论菜单,其中的关注包括:
●全球城市(The Global City)
●大都市化进程(Metropolisation process)
●小企业、非正式部门与创收(Small Enterprises, the Informal Sector and Income Generation)
●多中心模式与城市碎片化(Polycentric model and Urban Fragmentation)
●可持续区域规划与公平(Sustainable Regional planning and Equity)
●评估环境条件和风险(Assess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Risk)
●城市交通(Urban Transportation)
我们小组围绕了我们的韧性主题,主要选择了:
●演进式韧性(evolutionary resilience)
●居住领土(territories of inhabitation)
●民众作为改变的代理与决策(people as agents of change)
●知识技能的普及(knowledge assess)
我们认识到城市发展带来的无休止的资源开发极大地改变了原始的自然系统。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政治和环境的变化,然而当下的快速变化成为了自然和人类系统之间的压力和干扰因素,导致了大湾区现有的社会生态危机。而缺乏系统的管理和远见将使该区域表现出对于日后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hazards and risks)表现的脆弱性。
这种脆弱性又是环环相扣的,比如这种区域层面的生态脆弱可以作用在本地尺度上的资源获取,比如乡村农业群体受极端天气影响下的食物生产与收益直接关联他们的生计收入。
2.弹性思考
长期以往,相比繁荣和福祉,大湾区一直注重以经济为主导的发展。由而大湾区这一领土内不管是生态系统,还是社会政治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有意或无意的通过人为干预而减少了该区域的复原力韧性。
因而引入弹性思考(resilience thinking)这一概念对于建立相互依赖的系统至关重要,其中如概念图示,弹性思考包括准备能力(preparedness),持久性(persistence),适应性(adaptability)和转换性(transformability)。
![]()
演进式韧性(Evolutionary Resilience, Davoudi, 2012)的概念图
3. 明确研究问题
推进构建演进式韧性则可以帮助人们成为变革现状的积极推动者,等同于让沉默的利益相关者、和整个地球和子孙后代聚集在一张餐桌上,共同维护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生活、生产、生态环境。所以我们明晰了我们的研究问题——如何通过以价值为基础的综合性规划重新引导大湾区趋向一种以人和生态为中心的平衡状态的发展进程?
![]()
项目概念框架和要点解读© Divya Gunnam, Kinga Murawska, Zhongj
![]()
概念表达© Divya Gunnam, Kinga Murawska, Zhongj
寻找大湾区痛点
- 前期分析
基于前期的研究概念框架的搭建,我们试图通过学者研究、出版刊物报告、开源数据等综合方式去理解和阐述火、土、水、气的四个分支现状。
通过mapping表现,如何从大湾区的国际经济地位、经济发展产生的内部人口物质流动、未来经济投资发展重点、和一国两制下的地区发展趋势比较,去理解大湾区的经济现状;如何从用地的快速变化、城中村与城市的对立、和对“三旧”的规划与决策去理解大湾区的土地上使用现状;如何从水资源的使用现状、受外部环境影响的程度、和城市化影响下的低效沿河岸线去理解区域内水系统的脆弱;最后看的是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以理解区域对空气质量的管控行为以及外部经济发展是否改善了人居环境。
![]()
基于火、土、水、气的四个分支的区域现状分析(部分)和问题总结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毋庸置疑的是大湾区的快速城市化的经济发展驱动着整个地区的自然与人为系统。即使大湾区在国内表现出名列前茅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内部还是具有高度分化的收入差异。并且随着产业结构从手工业转向服务业,失业率也在持续增高。缺乏技能培训和连接到合适的工作机遇,进一步扩大了不平等的居住条件和资源分布。此外湾区自身的高度人口聚集和洪水风险也把一部分群体更加暴露在了灾害面前。
总结下来,现状大湾区表现出的脆弱分为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态两方面,未来的展望需要结合韧性思考,利用经济创造新的机遇,提升针对更多群体的资源公平分配问题。
![]()
现状问题总结© Divya Gunnam, Kinga Murawska, Zhongjing Zhang
用游戏的方式去探索
- 模拟现实
这个环节叫做“morphology game”。这是个为期三周的“游戏”,并且有港理工的两位导师一起参与指导,貌似已经是studio选择大湾区作为研究对象便一直传承着的环节了。这个环节更像是回到了幼儿园,用手工或者其他你感兴趣的方式,目的的本质是换一种法子做实验并寻找新的可能性。当时别的小组有使用大头针和点图,有使用折纸的,我们组使用的是线这一元素。
首先要制定的是游戏规则,这个游戏就在于利用好线的缠绕、柔韧、粗细、色彩等等。我们的定义表达包括——由软的彩色毛线还有硬的铁丝去“编织”组成网络;节点是城市中心、副中心和新城;可以挤拉和叠放的纱布可以用来表达地区的人口密度。
![]()
游戏规则© Divya Gunnam, Kinga Murawska, Zhongjing Zhang
通过线条编织着区域层面上的潜在结构,包括绿色生态、沿海保护系统和知识产业轴线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些线条关联着难以用肉眼看到的这些线上串联的一个个本地尺度的故事与生活、挑战和机遇。
![]()
现状湾区城市网络转译。人口密集分布与河网密集、洪水风险的关系
同时整体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态通过南沙新区这个大湾区的新知识经济产业中心为契机,湾区的西部的经济和生态潜力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建构,不论是新的干预还是从东部的资源转移和创新决策。
![]()
模拟过程© Divya Gunnam, Kinga Murawska, Zhongjing Zhang
回归多样的设计与尺度
- 构建跨尺度研究设计方法
![]()
大湾区愿景2035© Divya Gunnam, Kinga Murawska, Zhongjing Zhang
我们明晰了所关注的地区与多尺度。在整个湾区区域,我们产生大致的廊道和网络结构,并选择聚焦南沙新城作为设计案例,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关注城市(urban)、郊区(peri-urban)和农村(rural)三类空间,在每一类空间中,我们再具体地聚焦到社区尺度进行设计干预。
![]()
区域尺度规划网络与目标
为了建立一个基于价值导向的演进式韧性的发展模式,我们联系影响对象和四个领域分支提出了可以在不同程度实践的一系列决策,结合软硬基础设施的结合,主张可持续有效的资源使用循环和软性基础设施、多功能的生产景观、以及为弱势群体提高通行和服务的联系可达等等。
![]()
领域、策略与具体决策
在前面的游戏环节的结论基础上,蓝绿生态网络相对知识产业更是一种长期目标,知识经济与短期发展更挂钩。设计基于火、土、水和气四个领域之下,在大尺度上的网络构建,我们设计从水上连接中山和深圳开始,结合海岸管理和人口物质流动;其次网络分支连接比如南沙、中山副中心等地区现仍处于缓慢发展的地区,从而通过与其他城市连接提高知识、经济、房屋和服务设施发展的流动。
选择聚焦南沙新区是因为当下区域决策与规划所给予的可能性。其中城市空间主要问题包括洪水和缺少绿色空间;城郊则面临城市扩张和身份认同消失,因此关注传统鱼塘和“三旧”等空间;农村地区我们考虑如何可持续并合理的沿道路基础设施发展,并不对农田产生过多破坏。
![]()
城市尺度的构想、策略与执行性
上图以城市(urban)空间为例,问题关注在城市热岛和洪水风险、空气污染、以及不足的娱乐休闲设施和供水系统。因此我们提出一系列的应对决策,并通过构建交通网络、更新社区空间、生产多功能景观和沿海自然缓冲防洪结构。社区对应地将会对废弃的住宅、非主干河流等进行改造激活。
为了让这些设想具有执行的意义和可能性,区域内的移民和打工人将作为主要的关注对象,新的知识平台将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新的工作机遇,新的科技也将回应海绵城市,积极融入他们作为弹性的城市受益者。
适应性政策辅助
- 探索未来发展
设计方法是探索区域上的发展目标会如何影响城市的社会与空间转型,并这种转型会如何影响本地社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基于目的是促进生态、社会和知识三个方面合作,背后潜在的政策与角色中,包括不同的领域:
公共:如大学、相关研究机构、水务局、广州海绵城市建设部门、文化旅游部门等
私人:如房地产开发、农民、小企业孵化器等
公民:如能提供水产知识的本地农民组织和无政府组织等
![]()
区域系统、资源和角色之间的利益关联
我们预定阶段性政策以五年为一个周期。仍然以城市空间为例:
第一阶段:整合国家能源局、区域和省级规划部门、湾区内市政府、无政府组织和社区组织等,激励更新生产可持续和合理的垃圾收集处理、通过公共私营合作制(PPP)模式促进更多的绿色公共空间,并推广高新服务产业的职教训练的普及。
第二阶段:以社区组织、无政府组织、私人开发者和城市更新部门等的参与为主,通过城市种植和水管理改善城中村的居住环境,并利用减少传统工业的同时转型新的绿色海绵居住开发。
第三阶段:扩大前期对这些建构的可持续网络和服务节点的基础的效益,以融入市政府、城市当局、规划部门和私人开发者,在城市相对高密度居住的交通节点连接并维护良好的蓝绿网络,并对所有新开发或改造的项目进行严格的资源管理和评估,以促进本地社区与邻里之间的活力与宜居性。
最后,我们使用空间句法作为一种规划评估手段,包括使用道路网络整合度、城市尺度的主要道路网络的线段全局深度等等,以评估设计策略对现有空间的影响与变化的效益。
![]()
利用空间句法作为一种评估手段
水陆交响 韧性湾区
- 结语
“WE make our vision possiblethrough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And bridge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 Abraham Lincoln
在做这个项目时,我们关注的核心是大湾区的快速经济城市发展下的边缘化社群与社会公平和生活质量。基于研究和理论、以及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2020),我们在自己的方法论中,归类并确认了以经济(fire)、水(water)、土地(land)、空气(air)四个分支为主的跨尺度研究设计方法,并通过鼓励公众参与共同参与决策以发展公平机遇以提升社会应对能力。
同时为了趋向稳定的planet/ people/ prosperity发展,我们结合多方面理论以支撑项目关于韧性的核心思考。“Evolutionary resilience”(Davoudi, 2012)的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韧性不再只是指保护现状和修复至原来的模样,而是随着时间在不同尺度上,可以应对外面动态过程而展现出可以维持、适应和转变的能力。我们尝试通过识别各领域各地区的利益和潜能,把本地还未被重视潜能和大湾区所支持的各种新科技应用结合在一起。
我们认为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重要城市节点和多中心城市组团网络之间的联系,而关键的是本地居民和其他角色在本地决策的融入与参与程度影响着该区域韧性模型发展有效与否。
在代尔夫特,我们不止关注城市建设,大到别的系统如水文地质,小到脚边的一捧土壤,并给予你前沿知识讲座补给和充分的自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