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朝最会“搞权谋”的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绝对榜上有名。他的一生,堪称一场“非典型帝王养成记”——本是湖北安陆的藩王之子,从未想过当皇帝,却因正德帝无后,意外被推上龙椅;刚登基就敢和满朝文官硬刚“大礼议”,用三年时间把朝堂攥在手里;执政前期开创“嘉靖中兴”,后期却沉迷道教修仙,二十多年不上朝,却始终没让权力旁落。
![]()
有人骂他“昏庸迷信”,为了修仙差点让宫女勒死,还重用严嵩导致朝政腐败;也有人赞他“权谋大师”,在深宫里躺着就能掌控朝局,把文官集团玩弄于股掌之间。今天咱们就走进朱厚熜的一生,看看这位“藩王皇帝”如何在皇权游戏中步步为营,又为何会在修仙路上越走越远。
一、藩王入继:从安陆世子到紫禁城皇帝,他的开局满是“意外”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没留下子嗣。国不可一日无君,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商量后,决定按照“兄终弟及”的祖制,迎立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为帝。
![]()
当时的朱厚熜,只有15岁,正在湖北安陆的兴王府里当世子。他的父亲朱祐杬去世早,他从小由母亲蒋氏抚养,读的是儒家经典,学的是藩王礼仪,从没想过自己会和皇位扯上关系。当京城来的使者带着圣旨找到他时,朱厚熜又惊又疑——一个偏远藩王的儿子,突然要去当皇帝,这简直像一场梦。
可朱厚熜没有慌乱。他跟着使者一路北上,刚走到北京郊外,就和大臣们发生了第一次冲突。大臣们按照惯例,让他以“皇太子”的身份从东华门入宫,住在文华殿,等登基后再尊武宗为“皇考”(父亲)。可朱厚熜却不干了,他说:“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皇太子的。我父亲是兴献王,不是武宗皇帝。”
大臣们没想到这个15岁的藩王这么“硬气”,纷纷劝他“入乡随俗”,可朱厚熜寸步不让,甚至威胁要回安陆。杨廷和等人没办法,只好妥协,让他从大明门入宫,直接登基。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朱厚熜正式登基,改年号“嘉靖”。
这场“入宫之争”,看似是礼仪之争,实则是朱厚熜对皇权的第一次试探。他用自己的强硬,告诉满朝大臣:我虽然是藩王入继,但我是皇帝,不是你们可以随意摆布的傀儡。
二、大礼议之争:三年硬刚文官集团,他如何把权力攥在手里?
朱厚熜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要尊自己的亲生父亲朱祐杬为“皇考”,母亲蒋氏为“圣母”。可这个提议,立刻遭到了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
![]()
大臣们说:“陛下是继承武宗的皇位,按照祖制,应该尊武宗为‘皇考’,尊兴献王为‘皇叔考’,这样才符合‘继统继嗣’的规矩。如果尊兴献王为‘皇考’,就是违背祖制,会让天下人笑话。”
朱厚熜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当了皇帝,难道连尊自己的父母都不行吗?”
就这样,一场围绕“尊谁为皇考”的“大礼议”之争,拉开了序幕。这场争论,一吵就是三年。杨廷和等人联合朝中大臣,多次上书劝谏,甚至以“辞职”相威胁;朱厚熜则寸步不让,一边提拔支持自己的大臣(比如张璁、桂萼),一边打压反对自己的官员。
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议”之争达到了顶峰。两百多名大臣跪在左顺门外,哭着喊着劝谏朱厚熜,说他“违背祖制,不孝不义”。朱厚熜被彻底激怒了,他下令把为首的八名大臣抓起来,投入大牢,还对其他大臣处以“廷杖”之刑——有十六名大臣被当场打死,几十人被打成重伤。
经此一役,文官集团再也不敢和朱厚熜硬刚。同年,朱厚熜正式下诏,尊自己的亲生父亲朱祐杬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蒋氏为“圣母章圣皇太后”,尊武宗为“皇伯考”。“大礼议”之争,以朱厚熜的胜利告终。
这场争论,看似是礼仪之争,实则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权力博弈。朱厚熜通过“大礼议”,不仅确立了自己的“正统地位”,还清除了以杨廷和为首的“旧臣集团”,提拔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官员,把朝政大权牢牢地攥在了手里。这一年,他才18岁。
三、嘉靖中兴:整顿朝纲、发展经济,他如何让明朝“回春”?
解决了“大礼议”之争后,朱厚熜开始专心治国。他执政前期,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能,开创了明朝中后期的“嘉靖中兴”。
![]()
在政治上,朱厚熜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他下令废除了正德朝的一些弊政,比如裁撤多余的官员,减少宫廷开支;他还建立了“考成法”,定期考核官员的政绩,政绩好的提拔,政绩差的罢免,让官场风气变得清明起来。同时,他还重用张璁、夏言等有能力的大臣,让他们参与朝政决策,推动改革。
在经济上,朱厚熜重视农业生产,下令减免灾区的赋税,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河流的水患。他还推行“一条鞭法”的雏形(后来在万历朝由张居正正式推行),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折算成银两缴纳,简化了征税流程,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这些举措,让明朝的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国库也慢慢充盈起来。
在军事上,朱厚熜加强了边防建设,任命曾铣、翁万达等名将镇守北方,抵御蒙古的入侵;在东南沿海,他派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抗击倭寇,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平定了倭寇之乱,保障了东南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文化上,朱厚熜重视教育,下令修复各地的学校,鼓励文人创作;他还组织大臣编纂了《大明会典》等书籍,保存了大量的明朝历史文献。
可以说,朱厚熜执政前期,明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嘉靖中兴”的出现,让明朝在正德朝的混乱后,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
四、崇道修仙:二十多年不上朝,他为何还能掌控权力?
可谁也没想到,朱厚熜执政后期,却逐渐沉迷于道教修仙,把朝政抛到了脑后。
![]()
嘉靖中期,朱厚熜开始相信道教,认为通过修仙可以长生不老。他在皇宫里修建了大量的道观,每天都要举行祭祀仪式,还让大臣们和他一起穿着道教的服饰,诵读道教的经文。为了修仙,他甚至给自己取了好几个道教的名号,比如“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
为了炼制“长生不老药”,朱厚熜还下令让宫女们每天凌晨去采集露水,很多宫女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他还重用方士(道教术士),让他们参与朝政,一些方士甚至凭借朱厚熜的信任,贪污受贿,胡作非为。
最荒唐的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几个宫女因为受不了朱厚熜的折磨,趁他熟睡时,用绳子勒他的脖子,想把他杀死。幸好有一个宫女害怕了,向皇后告密,朱厚熜才侥幸活了下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壬寅宫变”。
经历“壬寅宫变”后,朱厚熜更加害怕,搬到了西苑的万寿宫居住,从此再也不上朝了。他虽然不上朝,但并没有放弃权力,而是通过“内阁票拟”和“司礼监批红”的制度,在深宫里掌控朝局。他让内阁大臣把奏章送到西苑,自己看完后提出处理意见,再让司礼监太监按照他的意见批红。
![]()
在这个过程中,朱厚熜重用了严嵩。严嵩是个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他知道朱厚熜喜欢道教,就经常写一些“青词”(道教祭祀时用的祝文)献给朱厚熜,深得朱厚熜的信任。严嵩掌权后,结党营私,贪污受贿,陷害忠良,导致朝政越来越腐败。虽然朱厚熜知道严嵩的所作所为,但他需要严嵩来平衡朝堂势力,所以一直没有罢免他,直到晚年才下令处死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罢免严嵩。
有人说,朱厚熜后期沉迷修仙,是“昏庸无能”的表现;也有人说,他虽然不上朝,但始终掌控着权力,是“权谋大师”的体现。其实,朱厚熜后期的“怠政”,既有个人迷信的原因,也有对文官集团的“制衡之术”——他知道文官集团权力太大,所以用严嵩来牵制他们,同时自己在幕后掌控全局。
结尾:你眼中的嘉靖帝,是权谋大师还是昏庸帝王?
朱厚熜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从藩王入继大统,靠“大礼议”之争掌控权力,执政前期开创“嘉靖中兴”,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后期却沉迷道教修仙,二十多年不上朝,重用严嵩导致朝政腐败。
有人说,他是“权谋大师”,把皇权玩到了极致,即使不上朝也能掌控朝局;也有人说,他是“昏庸帝王”,因为个人迷信,耽误了国家大事,让明朝逐渐走向衰落。
其实,朱厚熜是一个复杂的皇帝——他有治国的才能,也有个人的执念;他懂权谋,也会被迷信蒙蔽;他开创了中兴局面,也为明朝的衰落埋下了隐患。那么,在你眼里,嘉靖帝到底是权谋大师还是昏庸帝王呢?如果你是当时的大臣,你会如何劝谏这位“修仙皇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