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上,东部区区域经理老王电脑屏幕上收到了总部的一封邮件,标题:《关于全面推行重大精细化运营管理V3.0》的通知。
他深吸了一口气,点开附件,一本长达50多页的PPT映入眼帘。
里边是总部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聘请了顶级咨询公司,集合了总部各职能部门精英精心打磨的指南,流程之清晰、图表之精美,逻辑之严谨,无可挑剔。
从门店陈列的毫米级标准到客厅客户拜访的标准性话术,到每日工作计划的在线填报系统到每周市场竞品分析的27项必填字段,事无巨细,颗粒度极高。
总部项目组的同事们刚刚开完庆功会,他们相信这套体系一旦落地,就能够极大地提升一线的工作效率,让公司的管理再上一个台阶,也让公司的业绩能够获得极大的提升。这种自上而下所谓赋能的自豪感,让总部的每一位同事都非常的自嗨。
同时,老王团队的微信群里,这份指南的链接被放了进来,短暂的沉默后是炸锅似的吐槽。
“又来,每天都要填这些表都需要两个小时,我们还用不用跑客户了?”
“他们知不知道超市的陈列架不是咱们家客厅想怎么摆就怎么摆,竞品会给咱们留位置。”
“客情维护?他们是不是觉得请人吃顿饭就能搞定一切?现在人家老板关心的怎么是用抖音引流?”
老张看着刷屏式抱怨,竟无言反驳。
因为他知道这些话句句在理,他叹了口气,一种无力的感渐渐袭来。
![]()
总部为什么喜欢“自嗨?”
为什么一件看似非常正确的事情,会引发如此巨大的对立呢?
根源其实在于总部和一线生活在两个平行的世界,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面临着不同的工作压力。
总部的世界就像“楚门的世界”一样,是管控的世界。
这个世界追求的是持续可控、可预测和标准化,核心任务是防范风险,确保整个庞大的组织机器能够要一致平稳运行。
在总部看来,精细化的流程和严格的KPI是将复杂的事情自动化、可视化的唯一途径。所以他们需要报表、需要数据、需要从海量信息中抽离出规律,进而进行战略决策。因此要求一份填报详尽的计划和分析,在他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毕竟“无法衡量就无法管理。”
而一线的世界是“战场的世界”,这里没有完美的图纸,只有突如其来的炮火。
业务员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情绪化的客户,是竞争对手无孔不入的挖角,是渠道老板突如其来的抱怨,更是线下流量锐减的惨痛现实。
他们对成功的标准很直接:搞定客户、解决麻烦、完成业绩。
在这里,任何不能打胜仗的动作都被视为无效动作。
一旦总部基于“管控逻辑”发出的这种命令“抵达战场”时,一线的冲突就会爆发。总部认为是“赋能”,一线感觉被“捆绑”,总部认为提供了标准答案,一线发现完全是纸上谈兵。
![]()
一线真正的渴望,是“释放”与“武装”
一线真的需要的是一种不要管理的自由状态吗?
当然不是!
他们反对的其实并非管理本身,而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管理。一线真正的渴望可以归结为两个词——释放与补偿。
首先,是释放解放他们的双手。这也意味着总部要敢于做减法,要砍掉那些不产生价值,只为满足上级控制欲的形式主义。
比如要求业务员每天花很多的时间在电脑端填写工作计划,暂且不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这种微观管理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不信任,他反复在说我不信任你在做这个工作,我需要用计划来监控你,这其实会极大的伤害员工的自尊心和积极主动性。解放双手就是要把时间还给业务人员让他们去刨市场见见客户、洞察真实的需求,而不是困在格子里写材料。
其次,是武装赋能他们的大脑和双手。因为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仅仅靠腿勤、嘴甜、脸皮厚已经不够了。一线,需要新的武器来打一场战争。
(1)帮助一线人员打造个人专业的品牌
今天的销售不再是简单推销产品,更是在推销自己。
总部可以培训和支持业务人员,在抖音、小红书、企业微信等阵地上,不再是那个令人反感的业务员,而是变为这个行业的专家。
比如一个建材销售可以成为分享装修避坑指南的达人,一个母婴顾问也可以成为解答育儿顾问的贴心人。
个人品牌的建立,能极大的降低陌生拜访的难度,变推销为吸引。
(2)共创高质量的内容
一线业务,往往不擅长输出内容。所以总部的市场部能否转换为一个内容中台,根据一线反馈的需求,生产出图文短视频、专业话术等弹药库,让业务员可以轻松专业的搞定客户。
而不是只会机械的转发总部的官方海报,跟用户一点关系都没有。
(3)建立可持续的支持系统
比如说将成功的案例、应对竞争的策略、产品的深度解读等,建成一个强大的易于查询的素材库。当一个业务人员遇到难题时,他能够像拥有一个随身真的参谋部,快速的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孤立无援。
![]()
从管理者到赋能者,需要自我革命
要结束总部的自嗨、一线的自哀的恶性循环,关键在于总部要能够实现从“管控型指挥者”到“支持型赋能者”的一个角色转变。
首先是心态转变,从管理者到服务者。总部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一线部门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而总部部门是为一线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平台。你的价值不在于你制定了多少的规则和动作,而在为前线提供多少的炮弹。
其次要深入现场,保持接地。制定政策的总部人员必须定期下沉到一线,不是去指手画脚,而是去蹲点和共事,亲身感受一线的这种难度,这能够有效地避免“何不食肉糜”的决策。
第三要用科技赋能,而非用科技监控。数字化工具不应该是总部监视一线的电子眼,而应该成为一项决策的参谋部,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告诉一线哪些客户具有较高的复购能力,哪些产品在当地比较受欢迎,从而帮助一线业务人员精准出击、获得战果。
未来企业的战争肯定是组织能力的一种竞争。
一个总部自嗨、一线自哀的组织,空有庞大的体量,但却难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真正的精细化运营不是将流程复杂化,而是要将支持精准化。
它要求总部拥有共情能力,能真正理解一线的痛与盼;要求企业拥有系统能力,能将一线的炮火需求与总部的资源供给高效连接。(完)
【零售案例】| | | | | | | | | | | | | | | | | |
【医药案例】| | | | |
【餐饮案例】| | | | | | | | | |
【银行案例】| | | | | | | |
【保险案例】| | | | | |
【食品饮料】| | | | | | | | |
【其他案例】| | | | | | | |
【公域运营】| | | |
【私域运营】| | | | | | | | | |
【IP方法论】| | | | | | | |
【社群运营】| | | | | |
【组织变革】| | | | | |
【AI大洞察】|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